布鲁姆回国后,又遇到了新的挫折。昂利·克里伊[23]将政府准备采取措施援助西班牙一事公之于世,在《巴黎回声报》(L'Echo de Paris)上发起了一场攻势。卡尔蒂耶[24]在七月二十三日发表了题为《法国人民阵线敢武装西班牙人民阵线吗?》的文章,打响了第一炮。他在文章结尾写下了极其激烈的句子:“我们仍然不愿相信政府会犯下这种反民族的罪行。”《巴黎回声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到了提供飞机、炸弹、七十五毫米野战炮和机枪等细节。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暗示法国政府将采取不干涉原则,而法国政府要到一周之后才宣布不干涉原则。
第一次会议唯一的实际成果,就是给不干涉委员会取了“履行不干涉西班牙协议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greement Regarding Non-Intervention in Spain)这个正式名字。德国驻伦敦代办俾斯麦亲王[47]仍然觉得,对于法英两国而言,不干涉委员会“不过是为了安抚群情激愤的两国左派政党而做做样子罢了”[48]。因此,这个绥靖的任务在英国进行得比较容易:九月十日,根据工会大会[49]总书记沃尔特·西特林[50]爵士和运输与普通工人工会(Transport and General Workers’Union)书记厄内斯特·贝文[51]的建议,全体工会一致反对干涉西班牙。十月初,工党在爱丁堡(Edinburgh)召开大会,支持工会的立场,并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支持不干涉政策的决议。
[3] 亚历山大一世,全名亚历山大·卡拉乔尔杰维奇(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1888年12月17日——1934年10月9日),南斯拉夫王国首任国王。他是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的次子。1919年成为塞尔维亚大公。一战期间担任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21年8月17日加冕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王国国王。1929年1月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并将国号改为南斯拉夫王国。1934年10月9日在出访法国时,在马赛被马其顿民族主义者刺杀。——中译者注
[9] 康斯坦丁·赫尔曼·卡尔·弗莱赫尔·冯·诺伊拉特(Konstantin Hermann Karl Freiherr von Neurath,1873年2月2日——1956年8月14日),生于符腾堡(Württemberg),1897年大学毕业后在故乡开办律师事务所。1901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21年至1930年任德国驻罗马大使,1932年至1938年任德国外交部长,1939年至1941年任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总督。纳粹德国覆灭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十五年徒刑。1954年获释。——中译者注
[14] 汉斯·米歇尔·弗兰克(Hans Michael Frank,1900年5月23日——1946年10月16日),生于卡尔斯鲁厄的一个律师家庭。1919年参加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1926年获得律师执业资格后担任希特勒的私人律师。1930年当选国会议员。1933年出任巴伐利亚邦司法部长,1934年担任不管部长。1939年9月担任波兰占领区总督。二战后被美军抓获。1946年被判处绞刑。——中译者注
[16] 加莱亚佐·齐亚诺伯爵,《走向灭亡的欧洲》(L'Europa verso la catastrofe,米兰,Mondadori,1948年;英文版为《齐亚诺外交文件》[Ciano's Diplomatic Papers],马尔科姆·马格里基(Malcolm Muggeridge)编纂,伦敦,Odhams Press,1948年)。——原注
[21] 佩蒂纳克斯(Pertinax)是法国记者安德列·热洛的笔名。安德列·热洛(André Géraud,1882年10月18日——1974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吉伦特省圣路易·德·蒙菲朗(Saint-Louis-de-Montferrand),曾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巴黎回声报》(L'Écho de Paris)和《时报》等大报工作,并曾担任《巴黎回声报》外事部主任。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反对弗朗哥。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后流亡美国。法国解放后回国,在《法国晚报》(France-Soir)工作。——中译者注
[22]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任外交大臣、陆军大臣和自治领大臣等职务。1955年至1957年担任英国首相。——中译者注
[23] 昂利·阿德里安·德·克里伊(Henry Adrien de Kerillis,1889年10月27日——1958年4月11日),生于军官家庭。一战期间参加空军,很快成为著名的空军飞行员。二十年代成为记者,曾为《巴黎回声报》工作。1936年当选为议员。持民族主义立场,反对布鲁姆政府,反对同德国绥靖。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流亡美国。——中译者注
[34] 柯莱特·奥德里(Colette Audry),《Léon Blum ou la politique du juste》,巴黎,1955年。——原注
[35] 菲利普·约翰·诺尔—贝克(Philip John Noel-Baker,1889年11月1日——1982年10月8日),英国政治家,1929年至1931年、1936年至1970年代表工党当选为议员。曾担任能源部长、英联邦关系大臣等职务。——中译者注
[36] 让··路易·沙维尔·弗朗索瓦·达尔朗(Jean Louis Xavier François Darlan,1881年8月7日——1942年12月24日),法国海军军官,1902年参加海军,1929年晋升为海军少将,1932年晋升为海军中将,1936年晋升为海军上将,1937年出任海军参谋长,1939年担任海军总司令。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担任维希法国的海军部长。1942年被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刺杀。——中译者注
[39] 费尔南多·德·洛斯·里奥斯·乌鲁蒂(Fernando de los Rios Urruti,1879年12月8日——1949年5月31日),生于马拉加省隆达市(Ronda)。1919年参加社会党,1920年当选为社会党执委会委员,并曾前往莫斯科,商讨社会党参加共产国际的事宜,回国后,反对参加共产国际。1926年参加共济会。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司法部长、公共建设部长和内务部长等职务。共和国覆灭后流亡美国。——中译者注
[40] 克莱门斯·文采尔·冯·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1809年至1848年任奥地利外交大臣,是十九世纪初期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中译者注
[41] 夏尔·皮内通·德·尚布朗(Charles Pineton de Chambrun,1875年2月10日——1952年11月6日),法国外交官,1928年至1933年任法国驻安卡拉大使,1933年至1935年任驻罗马大使。——中译者注
[47] 奥托·克里斯蒂安·阿奇巴尔德·冯·俾斯麦亲王(Otto Christian Archibald, Prince von Bismarck,1897年9月25日——1975年12月24日),“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孙子。曾当过律师。1927年进入外交界。曾在斯德哥尔摩、伦敦和罗马等地工作。——中译者注
[59] 迪诺·安东尼奥·朱塞佩·格兰迪(Dino Antonio Giuseppe Grandi,1895年6月4日——1988年3月21日),生于博洛尼亚省莫尔达诺镇(Mordano)。1913年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一战期间自愿参军。战后参加法西斯党,1921年当选为议员。法西斯党夺权后,于1929年9月至1932年7月任外交大臣,1932年至1939年任驻英大使,1939年11月至1943年8月任议会议长。1943年8月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垮台后流亡国外,六十年代回国。——中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