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者引言:
编辑这篇纲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期历史,在此纲领前,我们认为应当增加一篇引言,简要介绍说明这篇纲领的背景与影响。
在说及纲领前,我们要先对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协会)进行粗略的介绍。协会是在1863年美因茨河的法兰克福大会上成立的,与拉萨尔派的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对立,在成立之初是一个松散的由众多协会联合的一个组织。倍倍尔作为莱比锡职工教育协会的代表参加了这一大会,并在联合会1867年格腊大会上当选为协会主席。之后经过改组,削弱了资产阶级对协会的干扰,成为德国工人阶级的一个组织。随着1866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欧洲工人运动再次进入一个高潮,对德国来说,经济危机被普奥战争带来的政治动荡掩盖了部分,普奥战争的结果使得以普鲁士为主的北德意志联邦建立起来,德国的政治管控更为严苛。但是,无论是德国资产阶级还是普鲁士的专制制度都无法阻止德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对于协会而言,如果希望更好发挥作用,就需要对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采取一定的立场,为此需要制定一份纲领,以此为依据展开行动。
1868年9月5日,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纽伦堡召开,在大会开始时,协会的莱比锡总部表明要将国际章程的要点作为纲领,而协会残余的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反对,经过斗争,最终以七十二个协会的六十九票对三十七个协会的四十六票为结果通过这一纲领(即《纽伦堡纲领》),反对纲领的少数派一部分加入了多数派,另一部分随着时间发展最终解散了。纲领虽然篇幅不大,却将国际主义这一原则写入了纲领,赞成了国际工人协会的部分纲领,根据过去各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指出只有经济解放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国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而通过这一纲领意味着协会与国际工人协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协会的国际主义原则驱散了原先的资产阶级分子,在纽伦堡大会一年之后,又有四十二个新协会加入纽伦堡多数派,萨克森人民党的机关报《民主周报》也在1868年12月成为纽伦堡多数派的机关报。这些变化为多数派进一步联合萨克森人民党组成新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纽伦堡大会后不久,拉萨尔派的两位领导人施韦泽与弗里茨舍召开了柏林全德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新工会,但禁止有政治纲领的纽伦堡协会的加入,这无疑造成了工会的分裂,纽伦堡协会对此马克思认为是使宗派运动凌驾于阶级斗争之上,对于大会通过的章程草案与“联合会”的权力结构都表示了反对意见,在致施韦泽的信中他说道:“但是,不管组织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大概都可能被合理的实践或多或少地克服掉。作为国际的书记,我准备充当您和直接参加了国际的纽伦堡多数派之间的调解人,——当然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见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第556页)但是最终这种调解并没有成功,工会的分裂并没有解决,而且施韦泽恢复了之前解散的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使得工会事实上从属于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这加剧了协会与拉萨尔派的矛盾,于1869年双方在爱森纳赫各自举行了自己的代表大会,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倍倍尔决心改组协会,将之变为一个新的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SPAD)。爱森纳赫代表大会宣布了爱森纳赫派的最终形成,一个强调民主的社会主义政党由此建立,《纽伦堡纲领》的原则在《爱森纳赫纲领》中得到继承。当爱森纳赫代表大会结束时,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举行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纽伦堡纲领》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弗·梅林评价协会联合会时认为“这一组织是作为资产阶级抵抗无产阶级运功的刚刚掀起的浪潮的堡垒而建立的,现在它已经被日益增长的潮水淹没和冲垮了。”(见F.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三部第六章第二节,1965年三联书店版第三卷第352页)而对于我们来说,《纽伦堡纲领》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的潮水涌入堡垒的最后一击,而《纽伦堡纲领》中的国际主义原则在《爱森纳赫纲领》《爱尔福特纲领》中得到不断延续,并最终传播到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之中,从这点来看,无论怎样估计《纽伦堡纲领》的意义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