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

第十一章 列宁的政治经济学:1905-1914


1.列宁经济思想的分期
2.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纲领
3.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经济学
4.俄国历史和“普鲁士道路”
5.布尔什维克的策略和“美国式道路”
6.列宁主义的力量
7.列宁政治经济学中的矛盾和难题


1.列宁经济思想的分期


  1900年以前,原创性并不是列宁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正如我们在以上第九章看到的,列宁政治经济学中显然存在某些新特征,但整个理论框架则是由普列汉诺夫提供的。同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形成的经济理论,主要建立在其他人著作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希法亭和布哈林的著作(参见以下第十三章)。这后一阶段,列宁的思想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列宁创造了新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政治经济学,它为理解整个俄国历史发展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此外,这一阶段的许多主题,对理解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作为至关重要,尽管写于1916年的《帝国主义论》的论题,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同孟什维克决裂之后,列宁开始了他第二阶段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最初,社会民主主义者没有认识到经济问题是导致他们分裂的根源。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得出了并不被其他理论家认同的结论。特别是他坚持的沙皇时代的社会形态中资本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的观点,在起草党的纲领时引起一些争议。然而,这一论题只被看作是论述问题的着重点上的差异,当然,列宁不会寻求同普列汉诺夫的策略的彻底决裂:尽管资本主义在俄国占据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关系仍然十分落后,两阶段革命论的适用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直到1917年初,列宁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一“算术学”。903-1904年,对他(和其他人)来说,同孟什维克决裂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不清晰的。他的解释集中在先前的“经济派”在党内已经获得稳固的地位,造成了对《怎么办》中作出概述的党的组织方案的抵制,而这一点曾被所有的火星派接受。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无论是列宁本人的立场,还是他对孟什维克坚持的立场的解释,显然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无论是《怎么办》中的理论内容,还是对机会主义的说明,都缺乏唯物主义的基础,直到1905年,列宁才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土地纲领考察,可以最好地理解列宁是怎么逐渐做到这一点的。

2.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纲领


  一开始,俄国社会民主党认识到,如果能够获得农民的支持,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将得到极大的帮助,而且成功的革命将包括农业关系的变化,这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19世纪90年代末,土地纲领中的措辞大多仍然是一些一般性的术语,不存在对什么样的具体的经济措施最能促进俄国农业现代化的分析,也不存在对前资本主义关系为何能够存活下来的分析。党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向,把农民的不满引导到对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上。只是随着列宁对农业的分析,这方面的具体政策才开始形成。
  列宁的具体政策完成于1899年,主要围绕所谓的“割地”展开的。这一指向除了要求废除地主,设计了其他一些旨在创造新的资产阶级秩序的措施之外,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经济方面的要求,即没收地主的割地重新分配给农民。19世纪90年代,列宁对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为这一主张提供了依据。他的研究把封建生产关系的保留上溯至这一事实:1861年农奴解放法案剥夺了农民的一部分份地,并把它们分给地主以弥补领主权利的丧失。这些“割地”意味着小农经济行不通。为了生存,农民被迫进入这些被没收的土地,这反过来又导致为地主提供劳动服务和履行其它从本质上看具有封建属性的义务。因此,要消除旧秩序的残余,主要地可以通过把割地还给农民来实现,因为它会破坏旧秩序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这一政策可以满足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因而能够获得农民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支持。
  显然,这一纲领存在严重的错误,至少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1905和1917年,农民完全获得了土地,他们并没有把行动仅限于部分的没收上。考虑到这一点,“割地”方案具有极强的人为特征。然而,这种政策,明显地是从列宁的经济分析中得出的,并且也与其它的社会民主党成员的思想相符合。对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有些原因使他们很难证明全面夺取土地是合理的。这毕竟是革命的民粹主义者的政策,并且普列汉诺夫强调,在反对民粹主义时要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纯洁性,人们广泛认同这一观点。当时,人们也相信,等同于农场的大规模农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这些观点交织在一起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俄国农民的落后和野蛮的恐惧(参见以上第八章)。在经济分析层面,列宁指出了农民内部存在的分化,而且通常认为这种分化限制了农村的阶级斗争。人们相信,农民资产阶级从不可能全力以赴地向土地所有权发起攻击,他们只热衷于支持那些消除前资本主义剥削的措施。因此,有强有力的理论证据表明,应当把土地纲领仅限于割地。
  1902年开始的农村骚乱,使得这一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更为严重的限制。1905年之后,党的两翼都放弃了这一政策。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都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支持全面的没收土地的政策(尽管他们的政策截然不同)。然而,只有布尔什维克提供了对这一变化的经济基础的说明。1905年以后,列宁的政治思想并不是原创性的;在他之前,许多人已经提到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结盟。但是,只有列宁提供了成熟的经济理论支撑这一策略,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他的经济分析构成了割地的土地纲领的基础一样,他独自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为政策的变化,再一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比之下,孟什维克只是基于纯粹的政治理由改变了他们的政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孟什维克的观点是肤浅的,尽管他们自称为正统,布尔什维克才更接近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坚持。
  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做的分析显然需要修改,而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相比,他可能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列宁的优势不仅在于他广博的农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在于他敏锐地意识到俄国自由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本质。一开始,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就对自由主义表露出极其罕见的批判立场。从情感方面来说,这源自他痛苦的个人经历,但是,他的立场又被如下认识强化了:他认为俄国革命所需要的激进的本质,很可能会远离资产阶级的支持。这在19世纪90年代引起了他与普列汉诺夫及其支持者的摩擦,这一摩擦最终因列宁对自由主义者的贬损变的温和而得以解决。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列宁真正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同孟什维克决裂之后,在修改他自己关于革命的经济理论时,列宁不再有所顾虑,在赋予自由派资产阶级以实际性作用方面,他受到的压力也更小了。
  此外,列宁作为著名的农业方面专家,反对修正主义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规律”不适用于农业部门的观点的任务,也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做出任何明显的让步,而是像考茨基那样,提出了说明了农业部门的小生产者比工业部门的小生产者更容易生存下来的理由。从而,列宁对能够从制度上加强资本主义发展的手段的重要性特别敏锐(参见以上第十章)。
  这两件事被证明是有联系的。第一件事促使列宁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没有资产阶级盟友的资产阶级秩序。社会民主党手中掌握的革命性的国家权力,可以通过土地的国有化为第二个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但是,这两个因素只是整个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和独特的视角的一部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被认为包含着这两种在部分上互补、但在本质上却存在着深刻冲突的趋势。

3.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经济学


  1905年,农民的激进主义证实了列宁的疑虑,即他的政治经济学存在严重的缺陷。他逐渐认识到,他先前的著作不仅低估了农业中封建残余的力量,而且对它们的经济基础的说明也存在问题。他现在主张,不能从割地的角度,而应当从地主经济本质的角度理解这一经济基础。因此,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只限于对地产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而是需要对整个地主阶级的剥夺。只有采取这种极端的措施,农业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社会民主党只有毫无保留地支持农民夺取土地,农村小生产者才能成为无产阶级获取领导权时的同盟。
  但是,列宁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富于活力的农业资本主义与垂死挣扎的封建主义之间的简单冲突,事情更为复杂。如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表明的,无论是地主经济还是农民经济,都正在日益资本主义化,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推翻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主张地主的现代化程度被高估了,它更重要的是代表了资产阶级转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一点在他1899年的著作中并没有被揭示出来,只是在部分程度上有所说明。地主的资本主义化只是“自上而下的重建”的一个特征,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沙皇和占主导地位的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秩序的某些因素相妥协。旧体制的重要特征被保留了下来,因为正是旧体制自己的力量领导了这一变迁过程。特别是因为,从经济层面上看,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半封建关系主要决定于后者,因而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广泛而又深刻的农业的资本主义化,要求农民革命反对沙皇政府推动的现代化,根据列宁的观点,农民革命的客观的经济内容,可以被看作是努力建设更为完善的资产阶级秩序的合力之一。
  1905年的革命,使列宁能够对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在这两种对抗形式的资产阶级转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十月党人和士官生的妥协行为,证实了列宁此前对自由主义分子的疑虑,说明资产阶级自身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革命过程中的行动者:资产阶级寻求的是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沙皇政府的妥协,而非推翻它们。资产阶级对人民革命的支持,只不过是增强它在既定的统治阶层内部拥有更多权力的一种手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凸显了资产阶级的保守性。5农民革命强化了这一点,因为通过土地购买,资产阶级已经“地主化”了,这如同地主阶级变成了工业资本家一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资产阶级成为激进革命的敌人,证明1905年革命缓和了中产阶级与封建上层建筑之间的摩擦。列宁断言,如果建立了一个纯粹的资产阶级秩序,它将包括反对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意味着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的革命“算术学”的决裂(参见以上第八章)。列宁认为,指明需要经过两个阶段革命的更为抽象的“代数学”仍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实现正统派最初的目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结盟是不可能的。确实,孟什维克对普列汉诺夫的策略的坚持是反动的。它意味着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屈从于资产阶级从上层统治阶级那里获得让步的目标,从而捍卫了沙皇统治的重建。在孟什维克演化的过程中,列宁日益警觉地发现这一逻辑本身在孟什维克演化中产生的结果,他不愿意为了维护党的统一而进行妥协的意向进一步加强。它不再只是一个反对改良主义的问题,或者是主张坚持某种特定类型的党组织的问题,列宁现在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找到了经济基础(参见本章第6节)。客观地看,而且不考虑孟什维克的意图,29 55他们成了戏剧中的演员,这一戏剧把工人阶级整合到再造后的旧体制中。30 55因此,把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斗争看作只是争夺个人领导权,是肤浅的。1905年革命之后的布尔什维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复杂本质的唯物主义分析基础之上的
  在列宁看来,俄国社会民主党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它要么在影响“普鲁士”式道路的资本主义发展中扮演一个卑微的角色,要么坚持正统派的精髓,在彻底推翻旧的沙皇体制(尽管在进行现代化)的革命中掌握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领导权。每一个策略都包含着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们之间具有对抗的性质。列宁认为,普列汉诺夫认为这两种资产阶级革命构成一个正在展示次要的历史变化的统一体,是错误的。它们可以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革命,这取决于哪个阶级占据支配地位,取决于资本主义发展采取何种道路

4.俄国历史和“普鲁士道路”


  列宁认为,现代俄国历史中的主导力量是“普鲁士道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重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体制把资本主义体制的因素融入自身中,以确保自己能够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这条道路前行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1861年的农奴解放。列宁意识到,作为农业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因素,俄国的农奴解放与马克思集中研究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在俄国农奴解放中,农业生产者没有与土地分离,他们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加之对地主阶级进行的补贴,农奴解放并没有触动传统的剥削关系,只是推动了大地产向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的演变。然而,农奴解放也为农业经济中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由于它要服从“普鲁士道路”的要求,农业资本主义的活力受到限制。列宁认为,后来的事件,可以被看作是以农民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推翻建立在大地主转型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的斗争。
  在列宁看来,1905年与1907年之间的农民革命,是这种对抗的最明显的表现。革命虽然因镇压而失败了,但是,它进一步中断了“普鲁士道路”的演进过程。政府当局,特别是政府首脑斯托雷平认识到,长期的生存依赖于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因此,农村和城市的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的特权。保护村社的法律被撤消了,许多措施被用来激励富农巩固他们的土地。农民大众付出了代价,他们的贫困化继续支持着大地主向更为资本主义化的形式缓慢地过渡。当大量农民破产时,这种过渡可能进行得相对平稳,但是一个更广泛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农村有产阶级——农民资产阶级——才构成社会安全的长久的基础。
  列宁认为,沙皇专制也把城市资产阶级纳入到它的政治权力的结构中了,尽管它们的地位比较低下。现有的体制改变了它的绝对专制主义的特色,并且,新的议会(杜马)为官僚阶层、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达成未来的妥协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这些让步并不能让所有的中产阶级都感到满意,因为卡德茨(立宪民主党)想要取得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不愿意支持人民革命,他们被迫接受特权的重新分配,并且试图通过宪政手段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列宁相信,这势必引起他们与官僚和地主之间的摩擦,社会民主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充分利用这种摩擦,但是,如果(像孟什维克那样)认为的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以圆满完成的根基,那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列宁认为,虽然无产阶级从流产的革命中获益不多,但是现有政权有可能同意进行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以努力把无产阶级吸纳进来,这就如同西欧曾经发生的事情那样。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上了“普鲁士”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且也确实巩固了这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在这一过程也有可能成功。但是,布尔什维克的任务是阻止它的实现,用更富有活力的“美国式道路”取代它,通过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5.布尔什维克的策略和“美国式道路”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集中关注了“商品生产的逻辑”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他在新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抛弃这一观点;事实上,他把它提高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他通过19世纪90年代的分析,作出三个重要方面的修改来达到这一点的。首先,正是地主阶级,或者说更广泛的“普鲁士道路”才是关键的因素,它们现在被视为农业经济现代化的限制因素,而不只是1861年解放农奴的特定形式。其次,进一步提高了如下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显著地受到实践中的土地占有形式的影响,而且土地的国有化是一种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占有形式。最后,列宁主张,通过“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策略,农业资本主义可以获得迅速发展。
  自1905年开始,列宁倾向于认为,地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封建性质的,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尽管拥有数量可观的土地,但地主的生产活动并不能代表“大规模”农业生产。地主的生产过程,通常是农民在传统的方式下使用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加总,而且这种方式还被一套半封建关系笼罩着。尽管受到国家补贴的支持,但这种生产活动只是缓慢地接近于资本主义形式,而且是通过同时造成农民大众的贫困来实现的。这和列宁19世纪90年代的观点是相反的。他不再认为,农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和地主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一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相反,前者受到后者的显著地影响。
  列宁进而主张,稳固地建立以农民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要求剥夺地主。这种剥夺,将结束封建剥削,并为生产资料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正如列宁认识到的,最初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因为同落后的地主一起将会失去一部分资本主义化程度较高的地主,而且农村无产阶级的数量也可能会下降。5但是,这些特征将被他描述的“美国式道路”全面的合理性抵消,“美国式道路”是指资本主义从占有大量土地的自由农民阶级发展而来。所以,任何的延迟,只不过是后退了一小步,却前进了一大步。
  列宁认为,这其中的包含着比仅仅从封建关系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内容。“普鲁士道路”不仅带来了,而且本身也要求大量农民维持受压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民的普遍的落后和野蛮被保持下来。与此相对,通过没收增加的可用的资源,扩大了农民的眼界,需求将会增加,市场化程度将会提高,农村与城市文明的差别将会减小,对工业品的需求扩大,农业部门的规模相对缩小。总之,通过创造出一种类似于北美的自由的、广泛的和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具有的良性循环,将会逐渐削弱“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在同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列宁认识到,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地区,有时候会同时存在相对落后的农民,农民通过“消费不足”和“过度劳作”减缓自身融入资本主义关系的速度。因此,他倾向于通过“普鲁士模式”在欧洲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来解释这一点。但是,他的著作也显示出,他越来越强调土地国有化是俄国摆脱传统造成的一切障碍的一种手段。列宁并没有把土地国有化视为一种社会主义措施,因为与之相伴的不是生产的社会化,尽管它确实提高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土地租赁建立在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概括的级差地租理论相一致的商业原则的基础之上。
  同马克思和考茨基一样,列宁宣称土地国有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消除了绝对地租。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与商品生产中各种形式的级差地租不同,绝对地租要求土地私人所有权的存在,而这种所有权也可以通过土地国有化来消除。这是有益的,因为绝对地租剥夺了农业资本家的资源,因而阻碍了积累。然而,马克思的理论是有缺陷的。马克思所说绝对地租,实际上不过是级差地租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马克思对绝对地租大小的解释建立在错误的观点之上。因而,列宁对马克思理论的应用是缺乏充分的根据的。但是,这并没有损害列宁观点的实质。像马克思一样,他用其他一些思考充实了他的分析。土地国家所有提供了一种灵活性,它便于在技术进步下经济规模变化时投入的重新组合。它也使得不同的但相互作用的生产过程的有效配置与公共资源的适当管理变得更加容易。最后,公共主管当局作为(级差)地租的接受者,拥有了一种为所需要的投资提供资金的手段。
  列宁对土地国有化的支持,可以被看作是对马克思分析原始积累时提出的“清扫领地”这一“古典”解决方法进行优化的一次尝试。在列宁的整体方案中,这完全是行得通的。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农业中三个阶级构成的阶级结构,是最适合于资本渗透的历史案例。列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寻求一种更彻底的“清扫领地”的方式,他正确地认识到,农业越不发达,这种方法就越合适。
  但是,合适的程度并不是这里涉及的唯一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如何实现土地国有化的问题。它不可能遭到无产阶级的反对。但是,农民是怎么样看的呢?他们会认为所有土地都国有化符合他们的利益吗?列宁对此深表怀疑,并且同意没收地主的土地可能是农业革命可以推至的极限。然而,对农民政治代表所能接受的方案的考察,使他相信有些农村地区支持全面的土地国有化。当然这更符合马克思主义者的愿景,即上升的阶级要求采取的措施与进步发展客观要求的措施相一致。总之,这些因素,是列宁把革命的民粹主义解释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正如以上第九章显示的,他从来没有把民粹主义思想看作是完全的乌托邦,更不用说是反动的。但是,1905年之后,列宁对民粹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孟什维主义相比,民粹主义持有的是一种对实现“美国式道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要求的主观想象的观点。
  列宁设想通过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结盟实现土地的国有化,这种结盟把城市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农民的土地革命结合在一起。这两支力量都是需要的农民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有效的、“平民”的方式摧毁农村旧体制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则会削弱城市中心并全面地领导革命力量,农民很难做到这一点。资产阶级在最好的意义上是袖手旁观,在最坏的意义上则是被“民主专政”镇压的反革命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这一术语就是不受法律约束的阶级统治。“民主专政”以苏维埃形式组织起来,84 55它的作用是确保革命成功,镇压反对者,建立未来法律上的平等和彻底民主的基础,实施限制剥削的措施,如果有可能的话,实行土地国有化。
  但是,在列宁看来,专政应该仅限于民主革命要求的范围之内。因为有资产阶级成员,所有的措施都同资产阶级秩序的继续这一目标相适应。客观条件妨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而且农民从一开始也会制约它的实现。这是两种力量的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专政。革命成功后,将通过召开立宪会议使情况稳定下来,在立宪会议中,资产阶级统治将在非特定的意义上出现。从那时开始,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力量团结起来,民主专政下实施的措施将最大可能地实现这一点。从而,普列汉诺夫的两阶段革命论保留了下来,但是,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而且是以一种令“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不能信服的方式保留下来。

6.列宁主义的力量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普列汉诺夫保持怀疑是明智的,尽管他提出的用以捍卫孟什维克主义的观点,在实际问题面前通常都表现得软弱无力。然而,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必须承认的是,列宁1905-1914年之间形成的理论代表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进步。在这一时期,列宁提出的政治经济学与革命问题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品质是社会民主党一直以来所十分缺乏的。无论是列宁还是其它的人的有关19世纪90年代的经济理论,都未能为社会民主党的战略和策略提供清晰的含义。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关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因而无法与普列汉诺夫理论体系中的政治结构相吻合,普列汉诺夫的理论体系专注于和城市资产阶级结盟的问题。正统派依据马克思著作采取的这一立场,试图表明俄国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与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逻辑没有联系。5通过对区分不同类型资本主义新观点的阐述,列宁填补了这一裂缝。他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形式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多样性相联系,并且正确地指出,普列汉诺夫只有俄国革命的“抽象”概念。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古典马克思主义是列宁主义的核心。从方法论层面看,列宁比孟什维克更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当然,列宁的著作也包含了一些独特的因素,尤其是他强调自发的无产阶级意识和社会民主党的意识之间的区别,以及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合适的党组织问题。但是, 1905年之后,列宁提出的政治经济学为这些思想的存在提供了从经济基础层面的解释,从而保证了这些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之间的一致性。布朗基主义——雅各宾倾向和军事化组织是适当的,因为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争夺统治权,取代普鲁士道路的关键是捣毁并夺取国家权力机器因而,在这方面,孟什维克对布尔什维克的批评是不中肯的。只有当第一阶段革命成功,社会主义被提上议事日程时,这种批评才是合适的。
  令人惊讶的是,甚至是列宁著作中存在的某些明显的混乱,按照他1905年之后的理论理解,也呈现出合理性的特征。例如,在以上第七章可以看到,列宁对沙皇俄国特征的说明是不稳定的。他有时认为它是亚细亚式的,有时又认为它是封建式的,甚至偶尔称之为资产阶级式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列宁晚期的著作反复出现5但是,现在讲得通了,因为列宁的理论强调沙皇专制的转型——因而也是模糊的——本质:“普鲁士道路”恰恰是把绝对专制主义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的,当这些特征达到新的统一的时,沙皇俄国也就走到了尽头。
  支持列宁“普鲁士道路”概念的理由有很多。把这一概念应用于沙皇俄国的历史,明显地克服了普列汉诺夫与此不同的观点中存在的疑难,普列汉诺夫的观点集中关注亚细亚形式与欧洲形式的融合(参见以上第八章)。此外,它也可以用来反击普列汉诺夫对土地国有化的批评,这种批评认为,土地国有化为恢复亚细亚特征奠定了基础。此外,列宁揭示了普鲁士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无效率,这由地产的危险境况所证明。俄国的贵族与东部德国的容克相比更缺乏向农业资本主义转变的能力。这既反映了他们为沙皇政府服务的取向,也反映出大土地所有者数量的巨大。列宁十分正确地指出,大规模本身并不意味着效率,它只是资本主义关系中的次要因素。尽管落后,但农业经济明显地具有活力,而且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通常比直接把它作为商业企业的一部分来管理,更为有利可图。然而,税收落到了农业中的小生产者身上,其中的许多收益被浪费在直接或间接的对官僚化土地贵族的支持上。列宁也可以求助于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论述,来反击孟什维克对“民主专政”的批判。尽管普列汉诺夫也深受马克思这方面见解的影响(参见以上第七章和第八章),但是,出于对马克思晚期著作的思考,列宁的解释改变甚微。
  关于“美国式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列宁1905年后的分析与他早期著作中的分析相比,在与关键问题的联系上,不如早期著作中的分析联系那么紧密,这的确是事实,原因在于规模经济的缺乏成为产生大规模资本主义农业的障碍(参见以上第九章)。但是,列宁后来对土地国有化的强调是完全适当的,而且在部分程度上缓和了这一错误。如果他的方案实现的话,它将成为一种富于效率的、相对人道的消除传统农民的手段。不仅私有产权的缺乏削弱了资本渗透的阻力,而且对级差地租的控制也可以被用来控制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此外,国家收益的增加挤出了地主的消费,否则的话它就会阻碍积累。因此,尽管技术条件将会保留小农,但是他们的数目将会锐减,那些留存下来的小农将比在私人地主那里工作更富裕。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是错误的——这一点是由孟什维克的农业专家马斯洛夫提出的,这一事实并不会削弱列宁方案中的合理内核。并且在批评孟什维克的土地归市有或市营的替代方案时,列宁指出他的批评者的主要局限,这种替代方案不仅是一种历史上人为的,而且也缺乏经济基础。
  更一般地说,撇开俄国情况的具体特点不论,列宁对不同类型资产阶级转型的明确区分,预见到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普鲁士”道路对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它以一种变化了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前资本主义因素,有力地影响了20世纪的政治学,这表明“现代化付出的代价至少和革命的代价一样大,很可能还要高昂得多”。甚至是18世纪晚期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典范——的性质也是模糊不清的。迄今为止,它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能够很好地与经典(有些人可能会说庸俗)马克思主义相吻合。此外,列宁对在实现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秩序时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本质的强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情况,而非特殊的例外。在此意义上,正是列宁的著作而不是马克思或孟什维克的著作,更具有一般性。
  但是,列宁并没有由此推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整体的理论是不够格的,他只是断言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非资产阶级来推进。在这里存在的不只是语义上的冲突,这一主张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矛盾。因为它源自列宁的政治经济学,所以在这种形式的列宁主义中存在着深刻的理论问题。

7.列宁政治经济学中的矛盾和难题


  列宁1905-1914年的政治经济学源自有悖常情的逻辑。农民政治学为列宁相信的封建关系先前被严重低估的观点提供了主要的证据。上层建筑中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对经济基础的评价的变化。列宁不是借助于独立地重新分析农业经济的本质,来重新表述他加以改进的经济学。他也没有试图准确地解释他自己的错误的根源,这些错误是他在19世纪90年代得出的与现在不同的结论的基础。相反,地主只是被重新划分为主要是封建性质的。这个过程被他早期著作的本质所掩盖。在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它出现的过程本身时,列宁能够求助于大量的指标(参见以上第九章),每一个指标的重要性都被一个事实掩盖起来,即没有提供有关这些指标重要性的等级序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接近于一个对证伪具有免疫力的循环体系。
  同样类型的“逻辑”,在列宁的政治经济学中也是明显的。继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之后,列宁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素构成的混合物,而不是一个自成一类的范畴。这为解释农民的行为和信念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列宁充分利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一般特征,把民粹主义解释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且把土地革命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式的道路”的体现。因为不存在可用的标准去明确地质疑这些解释,因而列宁的观点受到了保护,避免受到孟什维克的批判。
  但是,列宁有关农民的立场存在一个缺陷,这个缺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他对原始积累的分析最为特殊。正如我们在本章第5节中看到的,列宁支持土地国有化政策,是因为它使得小生产者不再能控制他们的生产资料,而使资本主义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列宁认识到,农民可能只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财产进行重新分配。尽管这样做不如国有化有益,但列宁还是坚持认为,这种做法也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因为它破坏了地主财产;在他看来,这是关键问题。他指出:“农民从地主那里得到的……土地越多,……资本主义发展的就越迅速”,以此来支持他的观点。在1861年农奴解放的背景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般说来,这明显会让人生疑,并且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的主张又突出了这一点。孟什维克对此也不得要领。但他们指责列宁已经接近于民粹主义的革命策略而这只有在他们随后能够坚持民粹主义代表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观点,并坚持列宁相信的简单的没收可以促使资本主义产生是错误的时候,这一观点才能产生极大的力量。但是,这一点孟什维克做不到。和列宁一样,他们也相信“商品经济的逻辑”。因而列宁在两个方面都有问题。无论是完全剥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是作为唯一的所有者,农民都将建立有利于原始积累的条件。
  民粹主义思想的历史内涵可以交由历史事件去说明。那些村社势力最强大的地区,也是1917年(包括1905年)农民革命最有力的地区。资产阶级因素完全被淹没了;那些巩固了他们的土地,或者完全同村社相分离的富农,又被迫成为村社的成员,而且他们的土地连同地主的土地都被重新分配。用马克思的术语看,土地革命是反动的:它重新确立了传统制度(列宁分析中的明确的封建残余)的重要性,恢复了它们的活力。孟什维克对农民激进主义的怀疑,被证明是有充分根据的,但这并不能削弱如下事实:他们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反过来显示了列宁主义中存在的另外两个问题。它表明与实现列宁的目标有关的农业中的力量是富农,也表明合适的革命策略是同农民资产阶级结盟。5而且,这样的联盟,势必引起贫农和中农的反对,他们是恢复村社的主要受益者。但是,这将意味着两种阶级斗争——反封建主义的和反资产阶级的——不可能同时进行;在农村,它们将是相继进行的。然而,列宁与所有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固执地认为它们必须同时进行。而且理由充分:只有这种立场与把农民视为小资产阶级相一致(因此大量的农民注定要无产阶级化),而且只有以此为基础,社会民主党才能反击民粹派的指责,指出他们——客观地说——是资产阶级力量。
  此外,有关1905年和1907年革命本质的经验证据表明,“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并不像列宁所认为的那样,是对抗性的。建立后者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主导土地革命的进程。因此,尽管视斯托雷平与列宁为竞争对手是明智的,但他们之间仍然有共同之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列宁需要斯托雷平在大的范围内实现他自己的目标,结果是村社的关系彻底被打碎,农民资产阶级更加稳固地成长起来。
  因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普鲁士道路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正是对这种可能性的认识——列宁超越了这一点,设想了它的完全成功——为任何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它说明“矛盾”并不一定必然发挥赋予它们的力量,因为它们可能以皮特·司徒卢威所表明的方式得以“缓解”。因此,1905年之后,列宁自己的分析承认了修正主义核心观点的合理性(参见以上第十章)。这不是他这样做的唯一的一点。在《怎么办》中,修正主义被视为是对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威胁,因为它表达了对工人阶级自身的“自发”意识的崇拜。而且在后期的著作中,列宁反复提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平衡和整合机制。
  在这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普鲁士式道路”的核心是封建贵族转变为依据资本主义经济原则行事的地主阶级。那么,通过什么标准来定义它的阶级利益呢?是通过旧模式的结构,还是新模式的要求?是通过一些适合于描述转型过程中的转变时刻的变量的加权平均值来定义,还是通过转型自身的本质属性来定义?类似地,“普鲁士式道路”被认为包括了资产阶级融入到现代化的旧制度中。正如列宁注意到的,对资产阶级自身而言,这是一个次优的解决方法,对人民激进主义而言,它可以勉强被接受。但是,如果这是事实,我们就有了阶级利益和阶级行动的区别。不仅经济结构无法清楚地界定阶级利益,现在对这个问题来说又加入了一个新认识,一个被结构性地定义了的阶级利益,可能并不是阶级行动的主要基础。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得出的明显的结论就是:如果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想要实现,它必然是通过除资产阶级以外的其它阶级实现的。并且列宁认识到,这可能包括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自身的反对。但他不相信这提出了一个矛盾。革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秩序,而不是资产阶级统治,更不要说是建立特定一代的资产阶级个人的统治。换言之,资产阶级革命是依据革命的结果而不是革命的主角来思考的。然而,列宁对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行动可能导致革命偏离轨道视而不见,这不是因为它可能成功,而恰恰是因为它将会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成功的革命将包括剥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控制工业。在工人阶级掌权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维持城市经济中资产阶级的组织和配置原则呢?在城市地区,农民不可能把革命限制在资产阶级阶段。在长期看,他们——在马克思的“麻袋里的马铃薯”的比喻意义上——也不可能对反对他们的有组织的城市力量进行更多的抵抗。因此,同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经济学一样,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同样未能克服任何一种在非社会主义革命中赋予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的理论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参见以上第八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社会民主党中,只有托洛茨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它成为“不断革命论”的支点,从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嵌入于社会主义革命中。1917年,列宁对俄国问题的分析采取了同样的立场。他得出结论的思路与托洛茨基不同,但是考察后者的立场有助于理解前者的实质。所以,在以下第十三章转向列宁的政治经济学之前,我们将首先讨论托洛茨基著作中“不断革命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考察他的不平衡和综合发展政治经济学。



第十一章注释:
  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参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439页。
  2、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
  3、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这一观点也见于他早期的著作,例如,《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和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296页。
  4、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文献(1-3月)》,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239页。 R. Service, Lenin: A Political Life (London: Macmillan, 1985) vol.1, pp.54,98; J. Frankel, Vladimir Akimov on the Dilemmas of Russian Marxism 1895-190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62.
  5、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进一步,退两步》,参见《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425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俄国革命和无产阶级的任务》, 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199页。《社会民主党人在梯弗利斯选举中的胜利》,《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1页。《土地问题和革命力量》,《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173页; 《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3页;《选举运动的几个原则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6-123页。也可参见以下第十三章。
  6、 《怎么办?》,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
  7、 《进一步,退两步》,参见《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425页;这一阶段孟什维克对列宁主义的批判见Larsson, Theories of Revolution(Stockholm: Almqvist & Wiksell, 1970), pp.230-51.
  8、 《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41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9、 《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10、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和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参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296页;《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第297-465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再论实现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78页;《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第85-134页; 《1900年12月29日记事》,第341-343页;《工人政党和农民》,第379-386页。
  11、 实际上,对此总是有批评意见,但是他们强调了其他问题。参见A. Ascher, Pavel Axelr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nshev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73;(《答对我们纲领草案的批评》,《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226页。)and T. Dan, The Origins of Bolshevism(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64) pp.310-16.
  12、 《答对我们纲领草案的批评》,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217页。这也与历史先例相吻合。在法国革命时期,农民一致要求废除封建残余,但是他们的异质性又排除了没收大地产的可能。见 T.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pp.126-8.
  13、 参见Larsson, Theories pp.143-4, 148-50, 177-95, 256-304, 307-8, 311, 320-1, 357-8.
  14、 N. K.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of Leni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0) p.13.
  15、 T. Cliff, Lenin (London: Pluto Press, 1975) vol.1, p.37.
  16、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5页;《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第215-241页;《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政治形势和工人阶级的任务》,第201-207页; 《第二届国家杜马的开幕》,第17-20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154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俄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316页;《“土地规划”的某些结果》,《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6-417页;《论现政府的(一般的)土地政策问题》,《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287页。《“劳动”农民和土地买卖》,参见《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7-380页。
  17、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和决议的总提纲》,参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304页,《无产阶级和农民》,第324-329页。
  18、 在1902年“微型革命”之前,列宁怀疑农民的革命潜力。《我们党的纲领草案》,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208页;《工人政党和农民》,第379-386页;《宝贵的招供》,《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71页,《危机的教训》,第72-76页;《内政评论》,第268-312页;《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兼之他对资产阶级的怀疑,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所有民主力量组成的广泛的联盟的重要性,无论这些民主力量的源头是什么。《内政评论》,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312页,《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第324-331页;《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252页。
  19、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章,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220页。
  20、 《农奴主在活动》,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81页;《政治斗争和政治手腕》,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8页,《告贫苦农民》,第117-178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现代农业的资本主义制度》,参见《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337页。
  21、 现在,列宁在解释《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第2、3章时,把他们描述为两种类型的资本主义,尽管这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但本质上却是冲突的,见这一章的第六部分。
  22、 《对工厂工人罚款法的解释》,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4页;《革命斗争和自由派的渔利行为》,参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253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报刊评论》,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243页,《论抵制》,第336-343页;《俄国政党分类尝试》,《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7页;《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76页。
  23、 《革命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任务》,参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264页, 《戴白手套的‘革命家’》,第284-288页。
  24、 《第二届国家杜马的开幕》,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0页;《布尔什维克和小资产阶级》,第50-54页,《对社会民主党内的知识分子机会主义派的经典评价》,第208-216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立宪民主党人同进步派的联盟及其意义》,《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229页;《‘庄园主邻居’》,《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147页。
  25、 《俄国政党分类尝试》,《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7页;《谈谈崩得机关报上的一篇文章》,第186-193页;《勾结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113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0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页.
  26、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版序言,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4页。
  27、 参见以上注释5。
  28、 《进一步,退两步》,参见《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425页。《地方自治运动和<火星报>的计划》;《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78页。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1-124页;《普列汉诺夫同志是怎样论述社会民主党的策略的》,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169页。《社会革命党的孟什维克》,《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401页;《孟什维主义的危机》,《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171页,《无产阶级及其在俄国革命中的同盟者》,第175-185页,《社会民主党和杜马选举》,第248-271页。《卡· 马克思致路· 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382页。《致〈斗争报〉纪念号》,《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304页。《〈两个政党〉小册子的序言》,《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300页;《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第307-319页;《论调和分子或道德高尚的人的新派别》,第334-354页。
  29、 《孟什维克的策略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236页;《两个世界》,《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8页。
  30、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9页;《论调和分子或道德高尚的人的新派别》,第334-354页。
  31、 这支持了哈丁(N. Harding)关于列宁主义本质的认识。参见N. Harding, Lenin' s Political Thought(London: Macmillan, 1983). 但是,尽管哈丁极好地阐述了列宁的思想,但他的分析也存在一个不足。哈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宁的思想基本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这里强调的却是1905年前后列宁思想的转变。
  32、 《孟什维克的策略纲领》,《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236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第120-154页。《反对抵制》,《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185-397页;《新土地政策》,第406-410页。《对彼· 马斯洛夫的〈答复〉的几点意见》,《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246页;《列· 尼· 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1页。
  33、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
  34、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134页。
  35、 《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总结革命,革命又怎样给社会革命党人作了总结》,《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181页。
  36、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6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走上大路》,《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339页;
  37、 《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列· 尼· 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1页。《我们的取消派》,《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35页;《关于纪念日》,第163-171页。
  38、 《论党内状况》,《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2页;《我们的取消派》,第115-135页;《关于纪念日》,第163-171页。《民粹派论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0-364页;《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农村中的农奴制经济》,第95-97页;
  39、 参《告贫苦农民》,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178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40、 《第一步》,《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337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
  41、 《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20页;
  42、 《对目前时局的估计》,《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259页;《走上大路》,第329-339;《列· 尼· 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1页。
  43、 《革命冒险主义》,《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386页。《政治短评》,《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404页。
  44、 《进一步,退两步》,参见《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425页;《地主的土地规划》,参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5页;《论现政府的(一般的)土地政策问题》,第270-287页;
  45、 《政治短评》,《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404页。
  46、 《沿着老路走去!》,《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第18-120页.
  47、 《对政治派别划分的初步总结》,《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5页。 《斯托雷平和革命》,《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333页。
  48、 《新土地政策》,《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6-410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状况和党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403页;《选举结果》,《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371页;
  49、 《‘非党’抵制派的错误一轮》,《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277页;《新的政变在酝酿中》,《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9页; 《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总结革命,革命又怎样给社会革命党人作了总结》,《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资产阶级的‘向左转’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第380-387; 《被揭穿了的取消派》,《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4页;《取消派的手法和布尔什维克的护党任务》,第142-149页;《政论家札记》,第236-300页;《关于出版<工人报>的通告》,第406-413页;《资本主义和‘议会’》,《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0-372页。
  50、 《新的政变在酝酿中》,《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9页;《关于旧的但又万古常新的真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285。
  51、 《革命斗争和自由派的渔利行为》,《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253页;《革命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任务》,第258-264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普列汉诺夫同志是怎样论述社会民主党的策略的》,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169页。《报刊评论》,第241-243页,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论抵制》,第336-343页;
  52、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第三届杜马》,《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138页。《为什么而斗争》,《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5页;《关于大资本组织的调查》,《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311页;《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选举中的僧侣的选角》,第142-145页;《论民粹主义》,第326-330页;《选举结果》,第343-371页;《革命无产阶级的五一游行示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0-319页;《国际反对卖淫第五次代表大会》,第347-348页。
  5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168页;《来自斯托雷平‘工’党阵营的议论》,《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368页;
  54、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走上直路》,《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论目前思想混乱的某些根源》,《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41页;《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339页;《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问题的症结》,第14-15页; 也可参见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19页;《论调和分子或道德高尚的人的新派别》,第334-354页。以及 Dan, Origins, p.222.
  55、 《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第65-76页;《怡然自得的庸俗言论或立宪民主党化的社会革命党人》,第178-181页;《弗· 梅林论第二届杜马》,第257-264页;《论目前思想混乱的某些根源》,《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41页;《关于纪念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171页;《“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第172-181页。
  56、 《关于选举运动和选举纲领》,《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5-363页;《自由派工党的宣言》,第395-409页。
  57、 参见注释16和注释46.
  58、 《自由派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9页;《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225页;《社会主义和农民》,第284-292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59、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农奴主在行动》,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81页;《俄国革命的长处和弱点》,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195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60、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449页;这与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对废除农奴制的分析类似,因为它影响了经济中的工业部门。见前文第9章第5部分。
  61、 《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320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154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献》,第307-363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256.
  62、 《农民经济中的童工》,参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299页;参见以上第10章。
  63、 《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199页。
  64、 在1905年之前,列宁已经认识到土地国有化的一些优点,但是,他接受了普列汉诺夫的反对意见:《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前9章,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199页;《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320页;《专制制度在动摇中》,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110页;此外,在1905年之前,列宁的经济分析表明不存在实现国有化的方式。
  65、 《无产阶级和农民》,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91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斯托雷平土地纲领和民粹派土地纲领的比较》,《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8-394页;《论左派民粹派》,《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164页。
  6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3-920页;《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320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357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154页;《彼· 马斯洛夫歇斯底里大发作》,第235-246页。
  67、 K. Marx and F. Engles, Selected Work(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65) pp.288-90; K. Marx and F. Engles, Selected Correspondence(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65), pp.342-3; K. Kautsky, Die Agrarfrage (Stuttgart: Dietz,1899), 《<火星报>编辑部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委员会会议(代表会议)的报告》,《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280页;《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第281-320页;《一封给地方自治人士的信》,第339-347页。
  68、 《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69、 M. C. Howard and J. E. 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Harlow,Longman,1985) 2nd edn, pp.103-7.
  70、 Ibid, pp.147-8.
  71、 《专制制度在动摇中》,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110页;《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前9章,参见《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199页;《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185-397页;《对彼· 马斯洛夫的〈答复〉的几点意见》,《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246页;《斯托雷平土地纲领和民粹派土地纲领的比较》,《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8-394页; 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基于新古典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可分性基础之上的土地国有化的完美案例。
  7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0-875页。R. Brenner, '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Past and Present, 70, 1976, pp.30-75; R. Brenner, ' The Agrarian Roots of European Capitalism', Past and Present, 97, 1982, pp.16-113; 《再论实现问题》,参见《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78页;《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第85-134页;
  73、 这给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模型带来了某些挑战,见K. Trible, ' Economic Property and the Theorisation of Ground Rent, Economy and Society, 6, 1977,pp.66-88.
  74、 《份地的转移》,参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378页;
  75、 《无产阶级和农民》,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91页;《社会革命党的孟什维克》,《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40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168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
  76、 《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4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文献》,第322-357页; 《杜马选举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策略》,《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7-86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新土地政策》,第406-410页。《第二代立宪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第48-120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131-154页;《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总结革命,革命又怎样给社会革命党人作了总结》,第314-328页;《资产阶级的“向左转”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第380-387页。《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论目前思想混乱的某些根源》,第133-141页;《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斯托雷平土地纲领和民粹派土地纲领的比较》,第,388-394页;
  77、 《农民团或“劳动”团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9页;《俄国革命的长处和弱点》,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195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关于纪念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171页。
  78、 《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第18-28页;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第83-188页;《临时革命政府图景》,第338-340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
  79、 《我们的任务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4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3页;
  80、 《关于我们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343页;《嫁祸于人》,《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第83-188页。
  81、 《彼得堡选举的意义》,《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372页;《小资产阶级的策略》,《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0页。
  82、 《革命的阶段、方向和前途》,《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42页;《谁赞成同立宪民主党结成联盟?》,《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250页;《政治危机和机会主义策略的破产》,第344-360页。
  83、 《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立宪民主党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319页。
  84、 《我们的任务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4页;《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第200-214页;《立宪民主党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第242-319页;《杜马的解散和无产阶级的任务》,《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323页。
  85、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莫斯科流血的日子》,第314-319页; 《俄国局势的尖锐化》,《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4页;《我们的任务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4页;《军队和革命》,第102-105页;《为政权而斗争和为小恩小惠而‘斗争’》,《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221页;《无产阶级及其在俄国革命中的同盟者》,《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185页; 《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2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议文献(5-6月)》,《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275页;《谈谈“吃掉立宪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3-70页;《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154页;《关于民族政策问题’》,《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74页。
  86、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130页;《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第1-65页;《谁赞成同立宪民主党结成联盟?》,《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2502页;《步步下降》,《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304页;《布尔什维克和小资产阶级》,《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4页;《土地问题和革命力量》,第169-173页;《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第366-387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3页;《评论。缅施科夫、格罗莫博伊和伊兹哥耶夫》,《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158页。
  87、 《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8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3页;也可参见注释5和L.Trotsky,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1969), pp.189-205.
  88、 《垂死的专制政府和新的人民政权机关》,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118页;《杜马的解散和无产阶级的任务》,《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323页。
  89、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3-188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通知》,第200-204页。《俄国政党分类尝试》,《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7页。
  90、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美国工人的胜利》,参见《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119页;
  91、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聚焦于工业方面,但是他并没有得出什么政治方面的结论,而且,作为一个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他与正统派之间的联系是暧昧不清的。直到托洛茨基的著作出现,他提出的问题和革命的政治学存在清晰的联系。参见以上第九章第5节和以下第十二章。
  92、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2页。
  93、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94、 参见以上第七章以及注释33。
  95、 《宝贵的招供》,《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71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文献》,《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239页;《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北方协会’的信》,第349-359页;《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专制制度在动摇中》,第105-110页;《告贫苦农民》,第111-178页; 《革命青年的任务》,《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335页;《告贫苦农民》,第111-178页;《‘沙皇与人民和人民与沙皇的一致’》,《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180页;《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对政治派别划分的初步总结》,第7-15页。《社会主义和农民》,第284-292页;《暴风雨之前》,《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335页。《俄国政党分类尝试》,《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7页;《政治形势和工人阶级的任务》,第201-207页。《卡· 马克思致路· 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382页;《在彼得堡组织代表会议上关于杜马运动和杜马策略问题的报告》,第409-413页; 《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关于斯托雷平的宣言》,第26-28页;《不应当怎样写决议》,第87-108页;《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第366-387页;《第三届杜马》,《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138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185-397页;《被揭穿了的取消派》,《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4页;《谈谈彼得堡选举》,第67-72页;《关于政权的社会结构、关于前景和取消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208页;《纪念赫尔岑》,《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268页;《论俄国各政党》,第282-293页;《关于大资本组织的调查》,第294-31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状况和党的当前任务》,第395-403页;《选举结果》,《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371页;《论“石油荒”》,《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6页。
  96、 S. Baron, ' Plekhanov' s Russia : The Impact of the West Upon an 《Orient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1958, pp.388-40; M. Sawer, Marx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pp.173-8. 但是,根据普列汉诺夫的批评意见,列宁确实支持了土地的国有化政策。《进一步,退两步》,参见《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425页;《社会主义和农民》,《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292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357页;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97、 G. T. Robinson, Rural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pp.52, 129, 229.
  98、 P. Anderson, Passage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 (London: Verso, 1979), p.132; T.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p.109.
  99、 Brenner, '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Past and Present, p.70; Brenner,' Agrarian Roots', Past and Present, p.97.
  100、 A.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pp.52-71; P. Gatrell, The Tsarist Economy 1850-1879 (London: Batsford, 1986), pp.119-40.
  101、 C. de Crisenoy, ' Capitalism and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8, 1979, pp.9-25.
  102、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pp.119-51.
  103、 CW, IX, pp.33, 43, 57, 87, 113, 131, 136. 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1-124页。
  104、 W. F. Owen, ' The Double Development Squeeze on Agricul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 1966, pp.43-70, is relevant on these matters. See also Brenner,'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Past and Present, p.70, and Brenner, ' Agrarian Roots', Past and Present, p.97.
  105、 《普列汉诺夫一伙人怎样维护修正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265页。
  106、 《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41页;《前“布尔什维克”派出席统一代表大会的代表告全党书》,第358-363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气的晕头转向》,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256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
  107、 B. Moore, Jr, Social Ori09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7) ; A. J. Maye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Old Regime(New York: Pantheon, 1981); R. Dahrendorf,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Germany (New York: Doubleday, 1967); Anderson, Lineages; E. Kamenka and R. D. Neale, Feudalism, Capitalism and Beyond (London: Arnold,1975).
  108、 Moore, Social Origins,p.505.
  109、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pp.40, 141, 162, 174-9, 233.
  110、 J. Merrington, ' Town and Country in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in R. Hilton, The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Londo:Verso,1978); A. Brewer,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
  111、 《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41页;《彼得堡工人选民团的选举》,参见《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347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328页。
  112、 《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20页。
  113、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第三届杜马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297页;也可参见 Howard and King, Political Economy, p.37.
  114、 《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225页;《地方自治人士代表大会》,第276-282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154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314-328页。
  115、 《俄国目前的形势和工人政党的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164页;也可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第217-225页;《社会主义和农民》,第284-292页;《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5页;《无产阶级和农民》,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91页;《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第123-130页;《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第122-125页;《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稿》,《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154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9页;《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运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7页;《土地规划和农村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116、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借用他的术语,列宁毫不费力地反驳了这一指控。见《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文献》,《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239页;《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第281-320页;《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北方协会’的信》,第349-359页;《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81页。《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4页;《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第217-225页;《社会主义和农民》,第284-292页;《面目全非的布尔什维主义》,《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379页。《论目前思想混乱的某些根源》,《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41页;《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117、 M. Perrie ' The Russian Peasant Movement of 1905-7: Its Social Composition and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Past and Present, 57, 1972, pp.123-55.T. Shanin, The Awkward Cla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 pp.133-140.
  118、 《各阶级和各政党对宗教和教会的态度》,《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410页。
  119、 参见以上第八章第3节。《俄国目前的形势和工人政党的策略》,参见《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164页;《孟什维主义的危机》,《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171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献》,参见《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363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 《第三届杜马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297页;《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总结革命,革命又怎样给社会革命党人作了总结》,第314-328页。
  120、 在列宁的观点中,不太清楚的是究竟是农民中的哪一部分最为认同《最低纲领》。有时候,贫农号称是最具革命性的,而有时候最具革命性的又成了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参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329页;《自由派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9页;《农民团或‘劳动’团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9页;《革命界的小市民习气》,《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53页;《“你会听到蠢人的评判……”》,第272-290页;《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397页;《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20页。
  121、 B. D. Wolfe, ' Lenin, Stolypin and the Russian Village', Russian Review, 6, 1947, pp.44-54.
  122、 《怎么办?》,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
  123、 《俄国革命的开始》,参见《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188页;《革命的日子》,第189-208页;《再论党性和非党性》,参见《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110页; 《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 参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70页; 《<两个政党>小册子的序言》,《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300页;《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第307-319页;《论俄国各政党》,《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293页;《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对工人的方法》,《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4-367页;也可参见 M. Liebman, Leninism Under Lenin (London: Merlin Press,1975) pp.30, 71; Krupskaya, Reminiscences, p.186.
  124、 孟什维克抨击《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为Millerandism,但是,列宁毫不费力地揭示了这一指控的空疏无力。《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第83-188页。
  125、 《谁赞成同立宪民主党结成联盟?》,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250页;《无产阶级及其在俄国革命中的同盟者》,《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185页;《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3页;《评论。缅施科夫、格罗莫博伊和伊兹哥耶夫》,《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158页。
  126、 尽管考茨基对列宁反对孟什维克进行支持时使用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列宁对这一问题的警觉。见《告贫苦农民》,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178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