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法〕埃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1993)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抑或马克思的哲学?



哲学与非哲学
中断与中止
 1848年以后
 1871年以后
编年表
附:马克思的生平


  这本小书的主旨是去理解和使人理解为什么在21世纪我们还要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凭着他对哲学提出的问题和他为哲学确定的概念,马克思不仅成为一座历史丰碑,而且还是一位现代作家。我只想聚焦我认为重要的地方,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引导他们阅读马克思著作的方法,使读者去了解马克思著作引发的辩论。我也想为这样一个有些荒诞的论点进行辩护:尽管我们曾提出设想,没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马克思对哲学却比以往更加重要。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过去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词语系指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形成于19世纪末,1931年和1945年后,共产主义国家政党认为以下二者不可分割并将其制度化:以工人阶级历史作用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观”和马克思名义下的思想体系。我们立刻发现以上两种思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彼此联系。可能这些不同表述的目的是为了表达马克思的作品中和政治社会运动中共同的哲学内涵,都是打着马克思的旗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辩证唯物主义。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真正存在于马克思身上,作为对马克思著作的含义、原理和普遍意义的更加全面、更加抽象的思考,它是事后才突然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还会以系统的方式被创立,被表达。[1]从来也不缺少语文学家或者批判精神,强调马克思文章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来证明马克思的哲学的存在根本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随之而来。
  这一辩论可以通过简单而又激烈的办法来解决。标志着大周期(1890—1990)(这期间马克思主义作为组织学说发挥作用)结束的历史事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任何丰富,但是激发了人们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兴趣。事实上,不管其是以社会运动的世界观形式存在,还是以一个名为马克思的作者的学说或体系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存在。然而很奇怪,这个否定的结论,非但没有否定和减少马克思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反而拓展了其研究领域。走出幻想和欺骗,我们就会取得一片理论空间。

哲学与非哲学


  这里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困难。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哲学出现,而是体现为对哲学的替代多次出现,体现为一种非哲学,甚至是一种反哲学。它也可能是近代最大的反哲学。对马克思而言,他在传统学派(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甚至包括多少带有分裂倾向的唯物主义者,例如伊壁鸠鲁或者费尔巴哈)那里所学到的哲学,严格地说只是用以解释世界的个人行为,至多可以反映世界的原来面目,有时甚至可能把它改头换面。

辩证唯物主义

  这一词语代表了共产主义政党的官方理论,也被某些评论家所使用〔见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辩证唯物主义》(Le Matérialisme),1940,PUF出版社,第一版〕,最早使用这个词的并不是马克思(阐述他的“辩证法”),也不是恩格斯(他使用了“唯物的辩证”一词),该词的发明者似乎是1887年一位曾担任马克思的通讯员的社会主义工人约瑟夫·狄兹根(Joseph Dietzgen)。列宁从恩格斯那里得到启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莫斯科—巴黎,第十四卷),围绕三个主题拟定“辩证唯物主义”一词:黑格尔的辩证法唯物主义的颠覆,道德原理的历史性决定了阶级斗争,演变规律在物理〔亥姆霍兹(Helmholtz)〕、生物〔达尔文(Darwin)〕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上的汇集。列宁的理论接近于《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考茨基(Kautsky)〕,介于历史马克思主义〔拉布里奥拉(Labrio1a)〕和决定马克思主义间。俄国大革命后,苏维埃哲学分裂成两个阵营:“辩证论者”〔德波林(Déborine)〕和“机械论者”〔布哈林(Boukharine)〕。斗争突出了斯大林总书记专制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其在1931年颁布法令认可马克思列宁主义〔参考勒奈·扎帕塔(René Zapata):《1922—1931年苏联的哲学斗争》,巴黎,PUF出版社,1983〕中的辩证唯物主义。7年后,即1938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小册子通过列举辩证法的內容,深入地系统化了一些特殊学科尤其是历史科学,当然首先保证它们符合“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一系统简称为达美特(diamat)[2],被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西方共产党接受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这一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巩固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控制学者的行为〔参考由多米尼克·勒古(Dominique Lecourt)研究的利桑口(Lyssenko)事件:《利桑口——无产阶级科学的真实历史》(Lyssenko,histoire réelle d’une science prolétarienne),巴黎,Maspero出版社,1976〕。对这个僵化的形象提出过两点恰当的纠正。一个是在1937年,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否定辩证法思维,坚持矛盾的复杂性〔阿尔都塞(Althusser)后来从中受到启发,写出《矛盾与复因决定》(Contradiction et surdétermination,收入《致马克思》,1965年)一文〕,提出了一个替换的概念。此外,至少有一个学派,把辩证唯物主义当成了毫无价值的历史的认识论出发点:这就是意大利的热莫纳(Geymonat)〔出自安德烈·托塞尔(André Tosel)的《吕多维克·热莫纳或新辩证唯物主义的斗争》(Ludovico Gemonat ou la lutte pour un matérialisme dialectique nouveau)一文,收入《实践——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建之路》(Pruris,Vers une refondation en philosophic marxiste)巴黎,Messidor/Sociales出版社,1984)〕。

  在马克思强烈反对哲学辩证论述的传统形式与应用时,他自己无疑把一些哲学论述与其历史社会分析和政治行为的主张交织在了一起。实证主义对马克思常常提出指责,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这些论述是否能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按我的假设,只要我们所说的“严密”继续停留在“系统”的意义上,这些哲学的论述就根本没有形成严密的整体。马克思的理论活动在脱离开某种哲学的形式后,没有引导他走向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走向了一个多样化的虚拟的学说,这些学说使读者及后继者感到迷惑不解。同样地,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也没有引导这个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论说,而是在哲学上忽左忽右始终摇摆不定。哲学上的忽左,我们是指斯宾诺莎和阿尔都塞所说的“没有前提的结论”的论述。拿著名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模式来举例说明,萨特和很多人把这个模式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论题:“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地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相反,认为哲学并非自主行为的观点,我们将其理解为哲学上的忽右,是由其在社会冲突尤其是阶级斗争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
  然而,值得重申的是,这些矛盾和左右摇摆的哲学都不是马克思的缺点。它们对哲学自身的本质提出疑问,包括它的内容,它的风格或者它的理论方法以及它在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马克思时代情况如此,现今时代可能还依然如此。因此,我们可以坚持说马克思以后的哲学不再是以前的哲学。一个不可逆转的事件发生了,这与一个突然出现的新的哲学观点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它不只是要求改变观点和方法,而是要去转变哲学的实践。当然,马克思不是唯一引起此类历史效果的学者,我们认为,在当代至少还有弗洛伊德在另外一个不同的领域从另外的目的出发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可是可供比较的例子事实上寥寥无几。马克思采用的原理都或多或少地被明确认可,人们越来越乐意接受,它甚至能够引发激烈的反对和强烈的中立态度。马克思的原理因此更加稳固地占领全部当代哲学论说并对其展开研究。
  曾经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被试图当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这一反哲学,从现实实际角度看确曾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这一非哲学,产生的效果与预期恰恰相反。它不仅没有给哲学画上句号,反而就它本身提出了一个永久开放的问题,维系哲学的继续存在并有助于它的更新。实际上所谓的“永恒的”永远与自我保持一致的哲学并不存在:从哲学的角度看,总会有转折,总会有不可逆转的极限。发生在马克思身上的仅仅是哲学地点、问题和目的的变迁,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但是它却具有足够的约束力,使我们无法无视它的存在。这样我们终于可以重新回归马克思那里,既不把他简单化,也不背叛他,而是把他作为哲学家来解读。
  在这种情况下,去哪里寻找马克思的哲学呢?看过我刚才的建议,对该问题的回答就变得明确了:要到他的所有作品中去寻找。在“哲学著作”、“历史著作”或者“经济学著作”之间不必做任何分类,这样的划分无法理解马克思与哲学传统批判的关系,也无法理解它自身带来了革命效果。逻辑和本体论的范畴,人的表现与社会关系,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定义,并作为历史分析的必要因素被重新认识,《资本论》中最具技术性的发展也便是这些领域的发展。根据1848年或1871年的革命经验而撰写的文章以及关于国际工人协会的内部讨论中最反映经济形势的文章,也包含了推翻社会与国家的传统关系,发展激进民主思想的方法。激进民主思想曾被马克思在他的1843年的批评摘录里首先加以概述,他将这些批评写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Philosophie du droit)书眉上。那些对蒲鲁东、巴枯宁或者拉萨尔的最猛烈的抨击文章里都同样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革命理论的纲要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历史之间的差距,这一点迫使马克思草拟一个独特的辩证法,以区分意识的进步与对黑格尔思想的简单推翻……
  实质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既需要哲学工作的丰富,也有别于一种孤立传统的方法,他的著作规定了哲学的范畴(这是哲学中唯心主义的一个范畴)。但这引出一个极大的反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从这一反常中为自己总结经验的。

中断与中止


  马克思在写作中比他人更加注重结合现实,这既不排斥黑格尔说的“概念的耐心”,也不排斥结果的严格性。这与结论的稳定性必然不相容:马克思是永恒重新开始的哲学家,在身后留下了多处未竣工程……他的思想内涵与他的活动不可分割。因而,在研究他的理论时不能只是抽象地重新恢复他的体系,还要重新回顾它的演变过程中的中断与分化。
  继阿尔都塞之后,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讨论——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他的论点——更多地关注他于1845年确定的“中断”或“中止”概念。这些讨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出现在同一时期,标志着一条不归路的开始,也大大远离了以前理论化的人性主义的根源,这个词我会在下文继续加以阐述。这一持续的中断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不可否认的。它是以直接的政治经验为依据的,尤其是德国和法国无产阶级(以及以恩格斯为代表的英国无产阶级)的会合,还有社会斗争的积极恢复。可是持续的中断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脑力劳动的成就。在马克思的一生中还曾有过至少两次同样重要的中断,而这两次都是由一些对于他坚信的理论来说是毁灭性的事件引起的。因此,每次的中断只能够通过重建被“挽救”,这一挽救的手术或者由马克思本人来操作,或者由另外一个人来执行(恩格斯)。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它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阅读和辩论的总体框架。

1848年以后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19世纪总的思想来说出现的第一个巧合是:1848年大革命的失败。阅读《共产党宣言》(1847年起草)[4]就足以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日益临近的全面危机抱有信心,借助于这场危机,联合欧洲各国的所有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建立彻底的民主,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阶级制度,走向共产主义。对马克思而言,“人民春天”和“社会共和国”两次反抗的力量与热情只能是这一计划的实施。
  更困难的还是后期的失败……六月大屠杀之后,一部分法国社会主义党派归顺波拿巴主义,政变下的“工人阶级的被动性”暴露出来,这两方面使整个无产阶级运动表现得一蹶不振。下文我再回来详述这次经历是如何动摇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及其革命使命的思想的。这次失败给马克思的理论带来的影响不能低估。对“持久性革命”定义的摒弃已经表明了必须从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思想,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对立于资产阶级专政)[5]的政治主张。尚未确定就已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正面临持续衰落,我将努力指出其理论根源。但是,这也确定了一个关于在政治形势以及社会演变的长期趋势下研究经济规律的计划。马克思重新回到政治经济批评的计划上来,目的在于重新建立理论基础,并完成这一计划,总之直到1867年饱含心血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人们才从中感受到他对取得胜利的资本主义进行报复的渴望和信心:该书既揭开了连资本主义自身也不清楚的秘密机制的面纱,也证明了其不可避免的崩溃。

三个来源还是四个伟人?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源泉”这一模式长期的结晶:德国的哲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这种介绍起源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878年),他以这种方式划分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陈述,概括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辩证法的反命题的历史。考茨基(Kautsky)在1907年的学术会上将这一纲要系统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源泉》,《马克思的历史著作》(法文译本,Spartacus,s.d.),其中“无产阶级眼中的社会科学”体现了“综合德国思想、法国思想和英国思想”的特点,这不仅仅是为了鼓励国际主义,也是在确立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把无产阶级理论作为欧洲史的总和加以介绍。列宁也在1913年的学术会上重述了这一纲要:《马克思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十九卷,莫斯科—巴黎)。可是汇总不同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新的成分:“欧洲三大巨头”伟大神秘的持久性,在此之前已由摩西.赫斯(Moses Hess)进行过阐述(1841年摩西·赫斯以此为书名写了一本书),也由马克思在其早期引入无产阶级定义的作品中论及过。
  由此人们拉开了以“世界的三部分”的范型论(在欧洲范围內具有重要意义的总结)来汇总思想的梦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问题的距离,也就是说,它与以往的理论家所维持的特殊关系已成为一个公开的问题。在新出版的一本书中〔《阿里阿德涅之线,马克思哲学第15课》(Il rilo di Arianna,Qurndici leziony di filosofia marxista),米兰,Vangelista出版社,1990〕,克斯坦佐·普莱乌(Costanzo Preve)给出了实例,并为马克思指定了“四人伟人”:自由的唯物主义方面是伊壁鸠鲁(马克思向他递交过他的学术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他被比喻为偏差论(clonamen)或原子的随机偏差;创建平均主义的自由主义并主张平民直接参与一般决定的卢梭;提出创造财富的基础是劳动的主张的亚当.斯密;最后也是最重要和最含混不清的:黑格尔,他在辩证法的矛盾方面和历史性方面是马克思的工作的启发者与坚定不移的反对者。这一纲要的意义在于把理论研究引导到內部的复杂性和不断的演变中,二者标志着马克思与哲学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关系的逐渐演变。

1871年以后


  第二次危机是巴黎公社和之后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两个事件使马克思陷入消沉情绪,“历史的坏的方面”(对此我们之后再进行论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预示了它的不可避免性,其倒退的现象及人类付出的可怕的代价(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丧生,成千上万的人——加上关人集中营中的囚徒——在“流血周”里丧生,这是25年内的第二次,旧的统治势力斩尽法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并制造了其他的白色恐怖)。为什么要唤起这段令人悲伤的回忆呢?要对造成的破坏好好清算。欧洲战争与马克思代表的主导力量以及政治上的基本矛盾背道而驰。至少从表面上看,战争使阶级斗争的作用打了折扣,有利于其他利益和其他情绪。法国(而不是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反驳了资本积累产生危机的“逻辑”思想,巴黎公社被镇压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力量和能力上的巨大悬殊。正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评述的那样,这又是工人阶级的“哀怨的独奏曲”……
  马克思在抗击着。对代表受到挫折的无产阶级的这位灵魂人物来说,虽然这次尝试是如此短暂,他却懂得如何解读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的设想,缺乏的仅仅是组织能力而已。他给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政党提出了一个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比如解除“过渡时期”的国家机器等,因为这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法律相冲突的时期。然而他却清理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的确暴露了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马克思停止了《资本论》的撰写工作,草稿停留在关于“阶级”的一章,他开始攻读俄文和数学,并随着大量的阅读,开始修正他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他在最后十多年尽管饱受债务问题的干扰,却始终进行修订工作。最终完成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主义策略系统化工作的是恩格斯,马克思永远的交谈者和启发者。
  不同时期会发生不同的事情。1845年的马克思只有27岁,任耶拿(1éna)大学的哲学教授,曾担任科隆《莱茵报》和巴黎《法德年鉴》的主编,应普鲁士政府的要求被法国政府以政治煽动的罪名驱逐出境;刚刚娶了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年轻的女儿的马克思身无分文,他们只有一个女儿。尽管如此,与之后的1848年革命党那一代人一样,马克思看到未来就在他的面前。 *

阿尔都塞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比曼德雷,1990年在巴黎去世。其悲惨的晚年生活(谋杀妻子,精神病院的拘禁:参阅其自传《来日方长》,巴黎,Stock/IMEC出版社,1992)比他的理论作品更加有名。可是,继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集体创作)(Francois Maspero出版社)后,他的理论观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哲学辩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至此,他与列维·斯特劳斯(ILévi-Strauss)、拉康(Lacan)、福柯(Foucault)、巴特(Barthes)一道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倡导人。他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而拒绝将其归因于简单的教条主义,他全身心地重读马克思。借助于历史认识论(巴什拉Bachelard)的“认识的中断”的概念,他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的批判解释为理论上的人类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包括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中断,又将其解释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创立,其中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特点的“主要结构”间的“多种条件决定的矛盾”。这样一种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同时证明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和历史效力,此二者被定义为“对个人和阶级与其生存条件的想象的关系”。和历史的无限性相似,意识形态也是无限的。同时,阿尔都塞主张重新评价列宁主义有关哲学的理论,他将其定义为“理论上的阶级斗争”(《列宁与哲学》,巴黎,Maspero出版社,1969),借此来分析“唯物主义趋势”与“唯心主义趋势”在科学实践中的矛盾(《哲学和科学家的自发哲学》,巴黎,Maspero出版社,1974)。在以后的一个时期——深受中国“文化大革命”和1968年五月事件的影响,阿尔都塞对他认为是早期尝试的“理论偏差”加以批判〔《自我批判材料》(Elément d’autocritique),巴黎,Hachette-Littérature出版社,1974〕。他重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主义的区别,也概括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认为这是“主体个体的呼喊”和保证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公共、私立机构的体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éologic et apparcils idéologique d’Etat),收入《立场》(Positions),巴黎,Sociales出版社,1976〕。

编年表


  1818年 马克思出生于特雷沃[6](位于普鲁士的莱茵省)。
  1820年 恩格斯出生。
  1831年 黑格尔去世。彼埃尔·勒鲁在法国,罗伯特·欧文在英国首创“社会主义”一词。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
  1835年 傅立叶:《被粉碎了的虚假工业》(La Fausse Industrie morcelée)。
  1838年 菲拉尔·奥康纳编写《人民宪章》(People’s Charter,英国宪章运动的宣言);布朗基提出“无产阶级专政”。
  1839年 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7]
  1841年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L’Essence du christianisme);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Qu’est ce que la propriété?);摩西·赫斯:《欧洲三大巨头》(La Triarchie européen);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Difféence de la philosophie de la nature chez Démocrite et Epicure)。
  1842年 马克思主编《莱茵报》。卡贝:《伊卡里亚岛之旅》(Voyage en Icarie)。
  1843年 卡莱尔(Carlyle):《过去和现在》(Past and Present);费尔巴哈:《未来哲学的原理》(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de l’avenir)。马克思在巴黎编辑《法德年鉴》并为之撰稿:《论犹太人问题》(Question juive)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Introduction à la 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du de Hegel)。
  1844年 孔德(Comte):《论实证精神》(Discours sur l’esprit positif);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Deutschland,ein Wintermdrchen);马克思撰写《1844年手稿》(Manuscrit de 1844)并与恩格斯一道出版了《神圣家族》(La Sainte Famille);恩格斯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Situation de la classe laborieuse en Angleterre)一书。
  1845年 施蒂纳尔(Stirner):《唯一者及其所有物》(L’Unique et sa propriété);摩西·赫斯:《论货币的本质》(L’Essence de l'argent)。马克思被驱赶至比利时;马克思起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Thèses sur Feuerbach),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起草《德意志意识形态》(L’Idéologie allemande)。
  1846年 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Misère de la philosophie)回击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马克思加入正在变为共产主义性质的正义者同盟[8],并随后与恩格斯一道于1847年编写了《共产党宣言》。
  1847年 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制(限定了日劳动时间)。米舍莱:《人民》(Le Peuple)。
  1848年 欧洲革命(二月)。回到德国,马克思成为革命的民主党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的主编。6月法国工人阶级遭到大屠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运动。勒南(Renan):《科学的未来》(L’Avenirde la science)(1890年出版);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梯也尔(Thiers):《所有权问题》(De la propriété);勒鲁(Leroux):《论平等》(De l’galite)。
  1849年 法兰克福国会失败,亲王军队重新夺取德国政权。马克思移居伦敦。
  1850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Les Luttes de classes en France);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音乐中的犹太主义》(Le Judaisme en musique)。
  1851年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
  1852年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Le 18 Brumaire de Louis Bonaparte)。共产主义者同盟解体。
  1853年 雨果:《惩罚集》(Les Chatiments);戈比诺(Gobineau):《人类种族之不平等》(Essai sur l'inégalité des races humaines)。
  1854—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
  1857年 拉斯金(Ruskin):《艺术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rt);波德莱尔:《恶之花》(Les Fleurs dumal)。
  1858年 蒲鲁东:《论革命与教会的正义》(De la justice dans la Révolution et dans l’Eglise);米勒:《自由》(Liberty);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La Philosophie d’Héraclite l’Obscur)。
  185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Economie politique)。苏伊士运河工程开工。达尔文:《物种起源》(L’Origine des espèces)。《英国妇女》杂志创立(第一本女性杂志)。
  1861年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拉萨尔:《既得权利体系》(Système des droits acquis)。
  1863年 波兰起义。雨果:《悲惨世界》;勒南:《耶稣的一生》(Vie de Jésus);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Humiliés Of fensés)。[9]
  1864年 法国恢复罢工法。伦敦国际工人协会创立,马克思当选临时委员会委员。
  1867年 迪斯累里主张在英国女性应同男子一样享有选举权;德国海关统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产生过程)。法国占领交趾支那。
  1868年 大不列颠贸易联合会第一次会议。海克尔(Haeckel):《自然史》(Histoire de la creation naturelle);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地上乐园》(The Earthly Paradise)。
  1869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倍倍尔,莱布尼茨)。苏伊士运河开通典礼。穆勒:《妇女屈从》(The Subjection of of Women)。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 Anarchy)。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德国皇帝在凡尔赛宫加冕。以巴黎为总部的公社起义。马克思:《法兰西内战》(La Ouerre civileen France);巴枯宁:《努图日耳曼第一帝国》(L’Empire knouto—germanique)、《上帝与国家》(Dieu et l’Etat[10]
  1872年 国际海牙代表大会(第一国际分裂,总部转至纽约)。《资本论》第一卷译成俄文。达尔文:《人类的起源》[11];尼采:《悲剧的诞生》(Naissance de la tragkdie)。
  1873年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Etatisme et anarchie)。
  1874年 瓦尔拉斯(Walras):《纯粹经济学要义》(Elénents d’économie)。
  1875年 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大会在德国的哥达城召开(“拉萨尔派”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统一)。《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
  1876年 维多利亚女皇加冕印度女皇。斯宾塞:《社会学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共产国际正式解体。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Les Possédés)。罗马式半圆形剧院于1876年在巴伐利亚的小城拜洛伊特落成。
  1877年 马克思:《给米海洛夫斯基的信》;摩尔根(Morgan):《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
  1878年 德国反社会主义法颁布。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其中有马克思撰写的一个章节)。
  1879年 盖德和拉法格创立法国工人党。爱尔兰土地协会创立。亨利。乔治(Henry George):《进步与贫困》(Progè要et pauvreté)。
  1880年 巴黎公社成员获得大赦。
  1881年 法国通过普及和强制初等教育(免费)的法律。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组成的小组刺杀。杜林;《犹太复仇——由来已久的文化问题》(Die Judenfrage als Racen-,Sittertund Culturfrage);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
  1882年 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Bruno Bauer et le christianisme primitif)。
  1883年 马克思逝世。普列汉诺夫创立劳动解放社。倍倍尔(Bebel):《妇女和社会主义》(La Femme et le socialisme);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insi parla Zarathoustra)。

附:马克思的生平 **


  卡尔·马克思(Karl·MarX),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
  1818年5月5日 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1830—1835年 就读于特利尔中学。
  1835年 考入波恩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神话和艺术史类课程。
  1836年 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并加入“博士俱乐部”。
  1841年4月 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先后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开始在哲学方面努力把前者的辩证法与后者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1842年1月 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莱茵报》任总编,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他的文章使《莱茵报》的发行量增加了两倍,成为普鲁士的一家主要报纸。
  1843年6月 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后移居巴黎,并开始与进步工人团体发生联系。
  1844年 结识恩格斯,并合著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神圣家族》,后又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充分论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845年2月 被法国驱逐出境,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以哲学教授的名义在政府注册。
  1847年 与恩格斯一起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后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合著了同盟宣言——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 返回莱茵省,同年8月组织了第一届莱茵省民丰党代表大会。
  1849年5月16日 遭到普鲁士政府放逐,同年8月去伦敦重新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主张采取更大胆的革命政策。
  1850年3月和6月 与恩格斯合著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要求为革命的“永久化”而斗争。
  1852年 发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0—1864年 过着贫困生活,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
  1851年 成为《纽约每日论坛报》驻欧记者,在185l—1862年间共撰写了近500篇文章和社论。
  1859年 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64年 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成为该组织领袖。
  1867年 发表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1872年 在海牙国际代表大会上击败巴枯宁主义者。此后,马克思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疗养,但仍坚持广泛阅读,并开始学习俄语。
  1876年 “第一国际”解散,马克思继续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但生前未及出版。
  1883年3月14日 因肺脓肿在伦敦病逝,遗骨葬于海格特公墓。




[1] 参见乔治·拉毕伽(Georges Labica)的《马克思主义》一文,收入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补充部分Ⅱhkkg.1980;另外还有多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收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词典》(第二版,巴黎,PUF出版社,1985):《马克思主义》(乔治.拉毕伽),《辩证唯物主义》(P.马切利P.Macherey),《马克思主义的危机》(G.本苏桑(G.Bensussan)。

[2] 达美特属音译。diamat由德文“辩证的”(dialektischcr)和“唯物主义”(meterialismus)这两个词的词头拼合而来,即德文“辩证唯物主义”的缩写。——译者注

[3] 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3页,巴黎,Sociales 出版社,1963。引自让—保罗·萨特的《方法问题》,收于《辩证理性批评》第一卷《总实践论》,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60。(据查,《方法问题》写于1969年.《辩证理性批评》写于1960年;此处按照原文译出。——译者注

[4] 有多个版本,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由J.-J.巴莱尔(J.-J.Barrère)和G.努瓦赫埃尔(G.Noiriel)出品并加注,让·布鲁哈特(Jean Bruhat)注前言,《哲学总论》系列(《Les intégrales de philo》),巴黎,Fernand Nathan出版社。

[5] 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兴衰的资料,请参阅我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词典》(由拉毕伽和G.本苏桑指导)中的相关章节;在对马克思的不同革命模式的相关介绍中最出色的是斯坦利·摩尔(Stanley Moore)的《三个策略——马克思的背景》(Three Tactice:The Background in Marr),纽约,Monthly Review Press出版社,1963。

* 此段所述马克思的经历与国内所见通常版本有差异,读者可参见本章末所附《马克思的生平》。——编者注

[6] 即特利尔.特雷沃系该城法文(Treves)的译音。——译者注

[7] 原文与马克思经历不符,参见本章末所附“马克思的生平”。——译者注

[8] 此处与马克思经历不符,马克思加入正义者同盟时间应为1847年。——译者注

[9] 该书写作时间应为1861年。——译者注

[10] 原文如此,该书写作时间应为1882年。——译者注

[11] 原文如此,该书写作时间应为1870—1871年。——泽者注

** 根据国内常见版本整理而得。——编者注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