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英〕乌苏拉·胡斯《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全球办公室:信息技术和白领工作的迁移



  信息技术(IT)对工业化国家就业情况、工人技能、国内劳动分工的影响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相比而言很少有人注意到,IT也推动着信息处理工作的迁移,造成白领工作劳动分工的国际化。
  IT应用在这方面造成的影响有三个途径,这三个途径都具有独特性,并相辅相成。
  首先是办公自动化对组织结构造成了所谓“分类定价”(unbundling)的分解后果。决策制定结构正式化,量化、监督各部门业绩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些都为大型组织的纵向分解(vertical disintegration)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中导致分包行为增加,小型公司数量扩大。当然,不能孤立来看这个趋势,必须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审视:在英国等国家,政府是鼓励就业零散化的,比如取消劳动保护法规,鼓励公共服务私有化等新政策。工业的纵向分解现象不仅影响着特定地点的就业结构,也改变着国际劳动分工。今天的企业更容易将部分生产流程转移到国外,这就造成发达国家部分去工业化,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更加复杂,再也无法用“脑”和“手”的简单概念来区分了。[1]
  IT影响就业结构的第二个途径是将劳动流程、劳动成本外部化(externalization)。在批发业、保险业、旅游业等众多行业中尤其明显,因为这些行业中通常都存在一个中央供应商,为一群客户公司服务。客户公司办公室安装远程终端后,过去在中央供应商处进行的许多例行文书工作现在都可以下移到客户公司由文职工作者完成,将很大一部分劳动成本向下迁移,改变着相关行业和区域的就业结构。[2]保险公司现在可以不惜牺牲保险经纪人来节约人力成本,旅游公司可以解雇旅行代办人,汽车零件供应商可以节省车库费用。银行和某些零售业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将大部分劳动任务转移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只能以无偿自助服务形式完成劳动。[3]同时要指出,因为电脑系统可以进行精确的监督和信息管理,就业的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过程通常伴随着控制的集中化。[4]当然,去集中化现象不仅发生在各国国内,也有可能为国际就业结构带来变化。
  IT影响国内乃至国际工作组织形式的第三个途径是利用远程通信链接实现“远程办公”。这第三个途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广泛应用之前需要先解决一系列技术和经济问题。
  技术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全球各地的商店、办公室、银行、政府部门、工厂、家庭等地方使用着五花八门的电脑系统,必须先设计一个方便操作的安全界面,将这些不同的系统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复杂的软件目前还未发明,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去开发。其次,需要搭建一个广泛、廉价、高效、互动的国际电讯网络。今天我们已知的网络由地方电缆、升级电话网和卫星传输构成,覆盖率并不高。光纤技术的使用可以搭建廉价、高性能的地方电缆网,但光纤技术的发展还不完善;此外,经济问题也是覆盖率不高的原因。在世界大部分地方,需要大规模政府投资才能建成支持大规模远程工作的高效网络,而在今天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很少有政府乐意花这样一大笔钱。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互动性的全球电信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相比,电子通信技术在降低价格和普及性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有些组织已经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大规模使用远程工作方式。
  各国国内的远程工作形态不一,比如将市中心的工作转移到郊区或分公司,或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在家中从事高级技术、管理、常规数据输入等白领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工资水平下降,就业保障降低,病假、休假、产假、养老金等福利缩水,主要受到影响的(起码在无需专业技能的领域)都是需要在家照顾小孩的女性。[5]
  在国际上,也有公司利用在线的远程通信链接在国家间转移技术工作。有些报纸应用传真技术,可以在一个国家内排版,在其他国家印刷;专业化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允许地球另一边的国家访问意大利或美国的数据库;大公司内部交流越来越依赖电信技术,便于在国际上协调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身在一个国家的设计师今天可以直接为另一个国家的生产机器编程。大部分以上技术流程需要的员工人数并不多,所以对就业的净影响不大,但对生产流程、技术转移的控制权意义重大。海外信息处理的增长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因为卫星连接技术将常规数据输入工作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美国一些专业数据准备分包商等类型的公司已经将某些需要使用英语的工作外包到巴巴多斯、牙买加、新加坡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将与数字处理有关的工作外包到巴西和中国大陆。飞机票根、生产包装的“特别优惠”表格填写、劳动密集型常规文书工作等原始材料都被大批量空运到其他国家,由廉价女工轮班倒完成,这些女工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被称为“电子血汗工厂”。[6]
  有关这个过程我有几点要谈。首先,此类工作无需专业技能,劳动过程重复,工人无法学到有用技能,酬劳也很低。
  其次,虽然地方企业和合作组织完全有能力分包数据输入工作,但目前为止的资料显示,美国公司仍然统治着数据输入分包行业。即使实现了地方所有制,也无法实现业务自治,因为委托公司已经利用在线的远程通信链接技术实现了高度集中控制。负责数据输入的电脑系统也拥有精密的工作监督功能,不但随时记录每分钟按键数、错误率、处理项目数、工人休息时间长度,还可以比较分包商的生产力,这样一来几乎无法制定更人性化的工作方法,也不可能提高薪酬,改善工作条件。最后还要看到,以上工作并不能创造长期岗位。大批量数据输入工作在本质上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发达的光学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和人性化的在线系统允许客户自己存取输入数据,因此在接下来十年中,专业打字员和数据准备操作员很可能会从社会上消失。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可能引起信息处理行业的剧烈重组,大多数白领工作(和一些与电脑化生产、流程控制系统有关的体力活)在未来不一定非要在特定地点完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现有的不平等劳动分工可能会随之发生转型。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只要跨国公司和工人、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不出现根本变化,这种未来不太可能会实现。而未来很可能是这个样子:控制权愈发集中,新技术只会沦为又一件统治工具,解放遥遥无期。




[1] 见 S. Brusco, “Labor Market Structures, Company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Case of Italy“, in Capital and Labor (ed.) O. Diettrich and J. Morley, Brussels: EEC, 1981; L. Siegel et at., Background Report on Silicon Valley, Mountain View, Calif.: Pacific Studies Center, 1982; B. Bluestone and B. Harrison,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2.

[2] M. Aldrich, Videotext: Key to the Wired City, London: Quiller Press, 1982.

[3] Ursula Huws» Your Job in the Eighties,London: Pluto Press, 1982.

[4] E. Appelbaum,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Skill Requirements and Occupational Structur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 Ursula Huws, The New Homeworkers: New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Location of White-Collar Work, London: Low Pay Unit, 1984.

[6] Ursula Huws, “The Runaway Office Job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ports, no. 2. March-April 1984.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