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托洛茨基 -> 传记·回忆·评论 -> 托洛茨基流亡生涯
译者的话
托洛茨基这个名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可是真正了解托洛茨基生平的人却很少。因为在我国介绍托洛茨基生平的译著可谓凤毛麟角。解放前,中国的托洛茨基主义者刘仁静曾根据英译本转译了托洛茨基在1929年写的自传《我的生平》,可惜只译了一半,直到80年代初,国内才第一次出版了《我的生平》全译本。可是这部自传只写到1929年被放逐国外为止。从1929年到1940年是个空白,而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托洛茨基流亡生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我们把它译成中文本以飨读者。该书的作者是托洛茨基的秘书让·范·埃热努尔。他是法国人,同托洛茨基一起生活了7年。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托洛茨基坎坷曲折的流亡生涯。文笔细腻生动,情节真实可信,几乎再现了托洛茨基的当年形象。此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报告文学。但该书对托洛茨基遇害的经过只是一笔带过。为了让读者能具体地了解托洛茨基最终遭到的悲惨结局,我们根据美国著名学者伊萨克·多伊彻著的托洛茨基传记第三卷《被放逐的预言家1929年—1940年的托洛茨基》一书有关章节编译了《托洛茨基之死》一章附在本文后面,谨供参考。
托洛茨基是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20世纪的伟人,也有人说他是革命叛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也常常会发生转变。现在布哈林等人的冤案已获平反昭雪,看来托洛茨基的问题也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据报道,为纪念托洛茨基诞辰110周年,苏联和墨西哥已联合摄制了以托洛茨基流亡生涯为主要故事情节的传记影片《希望》。可见,人们对托洛茨基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毫无疑问,列夫·托洛茨基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曾经是个叱咤风云、威震四海的领袖人物。世人把他的名字与列宁的名字并列,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称作“列宁——托洛茨基的党”。在建国初期,托洛茨基出任了第一任外交部长,肩负着外交谈判的重任,在国内战争期间,托洛茨基又担任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宁称誉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缔造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托洛茨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列宁逝世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托洛茨基成了党内斗争的失败者,于1929年1月被逐出苏联,沦为浪迹天涯的政治流亡者。托洛茨基最初被放逐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个海岛上。1933年侨居法国,两年中一直受到法国警方的严密监视。他由于受到强大的政治压力,只得移居挪威暂且栖身,1年以后又遭挪威当局的无理拘禁。托洛茨基为了寻觅一个长久安身之地,最后在大洋彼岸墨西哥城安家落户,在那里度过了将近4年,,但仍不能逃脱达摩克里斯剑的惩治,终于在1940年8月20日遇刺身亡,尸骨被埋葬在异国他乡。更可悲的是,谋杀案的内幕至今尚未完全揭晓,真正的凶手尚未曝光。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弄清历史真相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笔下的托洛茨基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与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兴趣广泛,喜欢骑马、打猎、捕鱼、饲养小动物。他广交朋友,不仅结识许多世界名流,而且乐于和普通工人交往。他不讲究吃穿,不追求豪华。他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不知疲倦地工作学习。他一生写下的书信文稿,其数量之丰足与列宁媲美。他知识渊博,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早在1933年6月,就预言:“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将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历史已经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他具有高度的自制力,遇事不惊,沉着冷静,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尽管他身处逆境,精神上肉体上经受了极大痛苦,可是并未动摇他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他告诫人们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能根据短时间的成败得失作出判断,而应该具有远大的历史眼光才能看清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当然在托洛茨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短处和弱点。他过分自负,称雄好胜,喜欢训斥人,脾气变幻无常,尤其对身边的人要求过严,使人难以接受。他不屑于做日常琐细之事,过多地依赖秘书,表现出一种贵族的气派,在私生活方面也不够检点。托洛茨基本质上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不断革命”的理论不符合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因此他的实践不能不遭到一系列的失败。
为了适应国内读者的欣赏习惯,译者对书名和章节标题都作了适当修改,并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译文生动流畅,增强其可读性,书末附有人名索引,便干读者查考。此书的翻译出版得到出版社编辑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属幸事。对此我深表感谢。
张敏梁
1988年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