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托洛茨基

我们需要军队

(1918年3月19日在莫斯科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列夫·托洛茨基

第一星际 翻译


  译者注:原文原载于1918年3月21日《真理报》,收录于托洛茨基文集《苏维埃共和国与资本主义世界》(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и 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ий мир)第一部分和托洛茨基军事文集《革命怎样武装自己》(Как вооружалась революция)。译者根据《革命怎样武装自己》(莫斯科最高军事编辑委员会编辑整理,彼得格勒国家出版社1923年版)俄文版第1卷第25—28页翻译。原文注释较长,篇幅大,引用了作者其他文章的大段文字。由于时间紧迫,译者精简了注释内容。
  原文链接:https://www.marxists.org/russkij/trotsky/works/trotl665.html


  同志们!我们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需要组织严密的军队。[1]
  按目前的世界局势,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困境。困境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强大起来。在整个国际形势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了说明当前局势,以及我们即将面临的国际情势,我接下来讲几个要点。
  来自西线的最新电报说,德国向我们的前“同盟国”政府讲和,德国人提出从法国和比利时撤军,还把阿尔萨斯—洛林[2]还给法国。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要牺牲俄国来实现和平。
  早在战初我们就说过,世界大战必然会使参战国中较弱的国家彻底衰落。并且,在利益瓜分完毕的时候,最弱小的参战国,无论属于哪个阵营,都会是事实上的战败国,成为案板上任人宰割的羔羊。简单来说,如果欧洲无产阶级不帮我们,我们就要遭此厄运了。
  此外,几乎全世界的资产阶级报纸都宣称,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有2万名有组织的德奥战俘,他们敌视“协约国”。这些流言蜚语来自日本参谋部,它散布这些谣言,显然是为了方便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西伯利亚而制造借口。
  在英国,两股政治势力正在斗争。其中一派,包括所有资产阶级政党,倾向于牺牲俄国来向德国妥协;而另一派反映了英国群众的革命思想正在形成,警告说不能靠牺牲俄国来拖鞋。但在英国,狂热的帝国主义者主导政局。我们被敌人团团围住了。如果我们的“盟友”法国真的想要得到阿尔萨斯—洛林,法国证券交易所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卖俄国。当然,因为右翼势力狂热拥护他们,我们的反革命“盟友”不会因为对俄国人民怀有的“友好”感情而丝毫迟疑。
  他们责备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兑现之前承诺的一切。对此,我们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武装起来战斗,才能确保能落实我们的纲领;如果欧洲的无产阶级未能在我们孤军苦战的致命时刻伸出援手,那么,我们仍然手无寸铁,甚至可能彻底灭亡。在帝国主义战争的这个血腥黑夜,我们第一次举起革命旗帜,有时几乎是超负荷地对抗四周的敌人。如果我们没有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所有任务,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我们需要一支军队,这样才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与国际帝国主义进行必将到来的战斗。有了这支军队,我们就能自卫,也才能援助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毫无疑问,国际帝国主义越是烧杀抢掠,欧洲工人和士兵的愤怒情绪就会越强烈和可怕。他们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从战壕里爬出来,却发现家人在挨饿,国家经济崩溃。
  有的人丧失了信心,身心俱疲,不再期望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世界革命的胜利。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说明,所有国家都必将爆发社会革命,而我们既然夺取了最初的胜利,那么就要在世界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期间,随时向我们的外国革命兄弟提供军事援助。
  特别是,当前德国的无产阶级比其他国家都更有可能革命,带着火热的斗志走上街头——不管那些永远脱离国际革命的政党恶徒说什么,照样走上街头。我们必须向他们派出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事力量,援助他们革命。
  我们的党有意瓦解沙俄旧军队。但是,整个战争过程本身就完全摧毁了旧军队的等级秩序。即便我党不动手,军队照样会四分五裂。这个结果是由沙皇和克伦斯基时期的整个政策决定的。早在二月革命开始时,士兵们就面临着和平与战争的尖锐问题;问题的解决方式,决定着国家军队的命运。当时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利益,首先必须切实解决俄国和国际范围内的和平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的军队士气低落,疲惫不堪,极度渴望和平,但还是被克伦斯基一伙人派去当炮灰,参加6月18日惨烈的战斗。这样做,致命打击了军队!这里就要谈到立宪会议了,要让那个占立宪会议多数席位的政党[3]知道,正是他们自己在6月18日毁了军队,让全国人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从而毁了立宪会议!
  我们在创建军队的工作中,无疑会遇到障碍。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都继承了我们的政治对手以前所有的“处事方式”,最近发生的一切事件,尤其是布列斯特和约的全部负担,是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沙俄政权和随后的小资产阶级妥协派政权留下的烂摊子。群众的革命热情若不靠革命的胜利作为支撑,则无从谈起。革命热情还没完全消退,只是因为收拾这烂摊子的群众已经真正掌握了权力。
  在十月革命期间,群众争得了权力。我们现在正以这种强大的力量为武器,进入建设和改善革命群众生活的时期。我们有艰巨的任务:恢复铁路运输,养活饥饿的群众,需要让群众从事有创造力、有组织的工作。毫无疑问,目前这些任务相当复杂,因为旧制度已经在群众中被连根拔起,而新的革命纪律还没有形成。群众虽然觉醒,但没有彻底摆脱愚昧状态,所以也有许多破坏行为。当然,这一切都是我们过去所有历史的必然产物。
  我们只有卷起袖子埋头苦干,才能及早让这个深陷泥潭的国家走上正轨。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精益求精、有条不紊地工作。
  对付卡列金叛乱分子,临时部队足以完成任务。但是现在,要重建这个国家,要在国际反革命包围的条件下确保苏维埃共和国的安全,临时部队肯定不够用。我们需要全新的正规军!
  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沙俄将军的旧部质疑我们启用了职业军官。是的,我们任用军事专家,是因为苏维埃民主要想确保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就得利用一切技术资源为社会主义服务。苏维埃完全掌控军队,向所有军事机关部门派遣可靠的政治委员,让他们进行全面控制。必须增加这些政委的分量,他们将有无限权力。军事专家将负责技术方面,例如纯军事事务、技术操作和战斗行动;政委,苏维埃政权的全权代表,完全掌控部队政治方面的事务,例如组织、训练和教育等。目前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办法。必须记住,在斗争中,除了群众的热情以外,还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
  为了正确组织军队,特别是为了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我们需要革命的纪律。我们下定决心自上而下地引入革命纪律,但自下而上也同样重要,这样能唤起群众的责任感。如果人们认识到现在实行纪律不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是为了把土地归还给地主,而是相反,为了捍卫和巩固革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他们就会赞成实施哪怕是最严厉的纪律。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在红军中树立纪律,不是以前那种依靠棍棒的纪律,而是自觉的集体纪律——基于革命热情和工农对阶级义务的明确认识。
  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我们。也许,为了赢得事业的胜利,为了完成我们的伟大任务,我们一天可能不会只工作八个小时,而是十个或十二个小时。但那又怎样?我们要加倍努力,齐心协力,沿着劳动纪律和开创性工作的道路前进。我们不曾说过,现在也没有说过,一切都会唾手可得。不,我们面临千难万险。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在精神、物质资源和力量上都比想象的要丰富:这不是小事,而是胜利的保证。
  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地工作,这样能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刻充分援助他们,同他们一起共同努力,永远推翻资本的统治!




[1] 军队的创建问题。在革命胜利之前,革命者就反复提过这个问题。1905年的工人武装和1917—1918年的赤卫队均为无产阶级武装力量的前身,取得过大范围的胜利。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的创建问题提上日程。1917年12月23日,全俄红军组织学院成立,由陆军人民委员会管理。1917年12月底,彼得格勒苏维埃首次提出组建红军部队。这些部队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由公共政治组织推荐的人员补充。很快其他城市皆效仿彼得格勒组建红军部队。1918年1月28日(俄历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法令(1月23日发布并生效),正式组建红军。下面两段话讲述了加入红军的主要条件:
  (1)工农红军由劳动群众中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的人组成。
  (2)凡年满十八岁的俄罗斯共和国公民,均可参加它的队伍。每一个参加红军的人应准备献出自己的力量和生命来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参加红军须有军队委员会的介绍,或拥护苏维埃政权的民主社会组织的介绍,党组织或工会组织的介绍,或者至少有这些组织的两名成员的介绍。整个部队参加红军时,须战士彼此担保,并按人名进行投票通过。
  ﹝中译者补注1﹞这两段引文的译文来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0页,原文标题为《人民委员会关于组建工农红军的法令》(ИЗ ДЕКРЕТА СОВЕТА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Й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同时,为培训红军指挥人员,苏维埃政权开设了指挥课程。开始征兵两个月后,红军约10万人。
  1918年3月9日,最高军事委员会创立,集中领导军队组织工作。3月17日,托洛茨基同志被任命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最高军事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军队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了内战时期红军的军事行动。随后党内围绕着军队组织问题发生争论。托洛茨基同志的观点受党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取得胜利,争论告终。——《托洛茨基文集》编辑注

[2] 阿尔萨斯—洛林是欧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871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洛林被法国割让给德国,随后为德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1913年,德国铁矿产量为2.76亿吨,其中有2.11亿吨来自阿尔萨斯—洛林)。按照某位杰出政治家的说法,德国资产阶级宣称,“宁可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归还阿尔萨斯—洛林”。根据《凡尔赛和约》,按照“归坏”(破坏以前的兼并格局)原则,法国从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托洛茨基文集》编辑注

[3] 此处指社会革命党。——《托洛茨基文集》编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