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泰德·格兰特
如何赢得阶级战争
泰德·格兰特
(1940年4月)
写作时间:1940年4月
出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2卷,第7期(1940年4月)
翻译:汉文成留侯 校对:汉文成留侯
《泰晤士报》在社论中发表的这句“战役的季节即将到来”预示着同盟国与德国之间真正敌对行动的临近。迄今为止,只有小规模的空战(甚至炸弹袭击如齐尔特岛和斯卡帕湾也非大规模行动)和陆上巡逻的零星冲突发生。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外交和经济战线上,而在这方面,同盟国在第一轮交锋中遭遇了严重挫败。德国摧毁波兰以及苏联入侵芬兰的行动均未遭遇西方的实质性抵抗。
目前,希特勒的目标是将同盟国困在单一战线上,以便他能增强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他希望避免上次战争中的错误,当时德国被迫在两线作战,削弱了其军事力量;因此他与苏联签订条约,并努力与意大利和苏联达成协议,以保证“巴尔干地区的和平”。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会晤对英国和法国而言是一次挫败,他们一直试图收买意大利脱离轴心国阵营,至少以善意中立的姿态支持英法参战。
自战争爆发以来,英国试图让意大利远离其在地中海的国家野心(“突尼斯、尼斯、科西嘉!”),这些诉求让意大利与法国激烈对立。英国希望引导意大利转向巴尔干,以便与德国和俄罗斯发生冲突。早期英国报纸欣喜地引用意大利媒体对苏联的谴责及墨索里尼对芬兰的物质支持,作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对抗布尔什维主义力量立场坚定的证明。然而,俄国的侵略(虽然墨索里尼近年来也树立了类似的榜样)并未如同盟国所期望的那样,联合起整个基督教世界对抗红色威胁。新任反布尔什维主义的骑士本该取代希特勒,却已弄脏了自己的盾牌。墨索里尼拒绝被拉入同盟国的轨道,意大利媒体毫不掩饰地对英国和法国在斯堪的纳维亚遭遇的失败表示欣喜。
而同盟国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政策揭示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真实意图。目前,德国希望在欧洲其他国家间维持名义上的中立,尤其是那些与她接壤的国家。而英国则试图为了打击德国,将战争范围尽可能扩大。双方对“小国的权利”毫不关心,只关注自身势力和影响的扩展及既得利益的保留。
这正是挪威和瑞典对同盟国提出的协助芬兰请求的主要态度原因之一。他们公开指出,英国之所以希望“帮助”芬兰,其中一个原因是战略上削弱俄罗斯,同时打击德国,但主要目的是以挪威和瑞典为代价开辟一个斯堪的纳维亚战线,创造一个与德国交锋的战场。他们被用作权力政治游戏中的棋子。“同盟国的军事弱点不允许我们冒这些风险,”他们直言不讳地回应压力。
与此同时,德国通过向意大利和俄罗斯提供分成机会——此举削弱了同盟国对意大利的拉拢策略——努力通过外交手段建立对巴尔干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而军事力量则作为最后的威慑手段。德国此举并非出于道德顾虑(看看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便知),而是因为和平统治成本更低,通过确保供应链,也更有助于对抗西方。德国人计算着,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地区将在他们的控制下,仿佛是通过军事征服获得的殖民地。
对德国开战的原因之一是其试图在巴尔干地区建立经济帝国,以准备世界霸权的野心。英法正竭尽全力阻止德国在该地区取得成功,试图在巴尔干地区进行活动,以开辟东南战线。出于类似的原因,张伯伦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保证芬兰事件并未结束,英国海军系统性地侵犯挪威的中立更是加重了这一声明。这些行动比所有伪善的言辞更能表明英国资本主义的真正目标。
法国驻美大使声称,春天将爆发大规模战斗,但不是在西线,而是在其他地方!地点未指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交战国冷静地为其资本主义利益精心计算军事可能性。各国为的是本国资产阶级的经济权力,准备将全欧洲甚至全世界人民拖入血腥屠杀。
欧洲人民在数月的僵局后,将迎来血腥的屠戮——除此别无他途。
萨姆纳·韦尔斯的想法在启动之前便注定失败。交战双方的和平协议不可能实现,除非一方战胜另一方;德国和同盟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对立太过强烈。这个世界上只容得下一个集团主宰绝大多数地区——这,正是这场战争的唯一本质!
即将开始的攻势将给群众带来饥饿、苦难、疾病和死亡。但工人们的回答已经初见端倪:海军部高调宣扬了“格拉夫·施佩号”的兵变故事——当德国水兵们拒绝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目标赴死之时。早在战争的第一次海战中,群众的本能反应已显现。水兵们历来是此类运动的先锋;步兵不会远远落后。
各国工人将作出回应!唯有终结资本主义才能终结战争。反对德英帝国主义的胜利!争取欧洲社会主义联邦!格拉夫·施佩号的青年指引了方向,英国的工人青年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