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罗莎·卢森堡 -> 资本积累论(1913)

第六章 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图式的缺点是明显的:它说明一种再生产形态的规律而这种再生产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只是作为偶然的例外才有可能发生。每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常规,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与其他经济制度比较起来,这更是如此。[1]
  然而这个图式在两方面具有真正的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即令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大部分社会生产物可以看作简单再生产,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生产就在简单再生产所形成的广阔基础上超越它的原来界限而扩大的。在理论上,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又提供了所有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科学阐述的必要起点。因此,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必然引起了进一步的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扩大再生产的历史特点。它必然表现为资本的积累,这既是它的特殊形式,又是它的特殊条件。送就是说,整个社会生产——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任何情况只有当原来活动的社会资本现在被它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多,才能扩大。把部分的剩余价值(特别把越来越多的部分)用来生产,而不是用来供资本家个人的消费,或用来增加准备金,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特点——正如在我们以前的简单再生产假设中一样——是个人资本的再生产,因为只有在私人资本所造成的无数独立的再生产运动的形式下,才能发生整个生产,不管被看作简单的或扩大的。
  对个人资本的积累的第一次全面分析发表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22、23两章中。在那里,马克思研究了(a)剩余价值的分割为资本和收入;(b)除这分割外,确定资本积累的各种情况,例如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和劳动生产率;(c)固定资本对流动资本的相对增长,作为积累的一个因素;(d)工业后备军的加速发展,这既是积累过程的结果,又是它的前提。在这个讨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关于积累的两个意见:较为庸俗的经济学者所持的“禁欲论”,他们声称剩余价值之被分割为资本,因而积累本身,是资本家的一种道德的、英雄的行为;以及古典经济学者的错误,他们的学说认为剩余价值的整个资本化部分是完全用来供生产性工人的消费的,这就是说,是完全用来作为年复一年所雇用的工人的工资的。这个错误的设想完全忽视了这个事实,即生产的每次增加不仅表现在雇用工人的增多,而且还表现在物质生产资料(房屋、工具、以及无疑地原料)的增加。这个错误的设想显然是根源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亚当•斯密的“教条”。而且,以较大的资本额用来开支工资就足以扩大生产,这种设想也是下列错误看法的结果,即所有商品的价格完全分解为工资和剩余价值,从而根本忽视了不变资本。奇怪的是:即令里嘉图,他至少有时也意识到斯密学说中这一点错误,竟然也极端肯定地支持它的最终推论,尽管这些推论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这样理解:一个国家的全部生产是消费掉的;但这些产品被再生产另一价值的人们消费呢,还是被不再生产另一价值的人们消费呢?这将造成我们所能设想的最大区别。当我们说收入被储蓄起来,加到资本上去了,我们意指这部分被加到资本上的收入是被生产的劳动者,而不是被非生产的劳动者消费了”。[2]
  如果所有生产出来的物品被人们消费所吞食了,那么,在社会总生产物中没有节余的东西可以作为不能消费的生产资料,如工具、机器、原料和房屋,结果,扩大再生产也必须采取一条特殊的道路。按照这个奇怪的观念,事情将这样发生:将要生产由来的是供新工人消费的主要食物,它相当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部分的数量,而不是过去供给资本家的高级食物。古典学派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不允许除了有关消费品生产的变动以外的其他任何变动。经过我们上面的论述、毫不奇怪,马克思能够容易地驳斥了里嘉图和斯密两人的基本错误。正如简单再生产,除了供应工人和资本家的必要数量的消费品外,还需要有调节地更新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资料,同样地,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新增资本的一部分必须用来扩大不变资本,即增加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发现这里还必须应用另一规律。被古典经济学者不断忽视的不变资本,与用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比较起来,将相对地增长。这只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下的表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的劳动能够动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把它们转化为物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意味着相对于无生命的生产资料,活劳动的开支,即工资的开支,将递减下去。与亚当•斯密和里嘉图的设想相反,扩大再生产不仅必须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部分分割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在这分割中必然将越来越多的部分分给不变资本,而越来越少的部分分给可变资本。资本结构的这样不断的质的变化是资本积累,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扩大再生产所特有的表现。[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间比例关系的不断变化,这个图景的另一方面是象马克思所称的,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这就是说,劳动人口的一部分超过了资本的平均需要,因而变为过剩了。这个失业产业劳动的后备军(这里以较广的意义来说,包括商人资本占统治的无产阶级)总是存在的。它成为在商情活跃期间生产突然扩张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另一特殊条件。[4]
  从个人资本的积累,我们因之可以得出扩大再生产的下列四个特征现象:
  (1)在某种限度内,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依赖于资本的增长,并能超越了它。达到这点的必要方法是:对劳动和自然力量的加强剥削,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包括固定资本的效率提高)。
  (2)一切真正的积累开始于剩余价值中意图资本化的部分被分割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积累,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是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间的关系的不断改变相伴随的。通过这个改变,投在无生命的生产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与开支在工资上的资本相比,不断地有所增加。
  (4)与积累过程连带的,同时,也是积累过程的条件,是一个产业后备军的发展。
  从个人资本所进行的再生产过程中得出的这些特征,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分析比较,表现了向前大大地迈进一步。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论证以这些个人资本的运动为根源的总资本的积累,并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建立以积累为目的的下列两方面间的确切关系:一方面贯串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价值因素与另一方面在生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中的物质考虑。
  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在后者资本家阶级及其随从者消费全部剩余价值,而在前者,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从它的所有者的个人消费中取出来,不是用来贮藏,而是用来增加活动的资本,即资本化。为了使这件事情有可能,新增资本必须有供它此后进行活动的物质前提。这里,社会总生产物的具体构成变为重要了。马克思,当他探讨个人资本的积累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过:
  “首先年生产必须供给这一切对象物(使用价值),来补充一年中消费掉的资本的物质成分。把此等部分除去以后,留下的就是剩余价值依以存在的纯生产物或剩余生产物。这个剩余生产物是由那些物品构成呢?也许是由那些用来满足资本家阶级需要与愿望的物品;此等物品,会加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基金内。但若就是这样,剩余价值就被干杯到底,只能有简单再生产了。为要积累,人们就须把剩余生产物一部分转化为资本。除非借助于奇迹,能转化为资本的,是限于能被使用在劳动过程上的物(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能依以维持生存的物(即生活资料)。因此,年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必须被使用来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那是替换垫支资本必要的量以上有余的。一句话,剩余价值能转化为资本,只因为剩余生产物(剩余价值就是它的价值),已经含有一个新资本的各种物质成分”。[5]
  然而,仅仅追加的生产资料和供工人用的追加的消费品是不够的;使扩大再生产真的动起来,还需要追加的劳动。马克思对这个条件发现一个特殊的困难:
  “关于这件事,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构,已经先有安排了,因为它会把劳动者阶级当作依赖于工资的阶级再生产出来;他们通常的工资,不但够维持他们既生存,而且还够他们去繁殖他们的种属。资本不过要把劳动者阶级每年供给的各种年龄的追加劳动力,和那已经包含在年生产中的追加生产资料合并起来,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就完成了”。[6]
  这是马克思对总资本的积累问题所给的第一个解答。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的这一方面后,他又在同书第二卷末又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最终的第二十一章是专门用来讨论总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问题的。
  让我们更仔细地考察马克思对积累的图式表述。按照我们所熟悉的简单再生产图式的式样,马克思设计了一个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如果我们把两者比较一下,它们间的差别是清楚地看得见的。
  假设社会年总生产物以价值量9,000(指百万的工作小时,或用资本主义货币名称来表现,一个任意选择的货币量)为代表,总生产物应分配如下:
  I.  4,000C+l,000V+l,000m≒6,000
  II. 2,000C+ 500V+ 500m≒3,000
  合计           9,000

  第一部类代表生产资料,第二部类代消费品。粗略地看一下这些数字的比例关系告诉我们在这个情况下只有简单再生产才有可能。第一部类所制造的生产资料等于两部类所实际耗用的生产资料总和。如果对这些不过进行替换更新,生产只能按照以往的规模重复进行。在另一方面,第二部类总生产物等于两部类的工资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表明所有的消费品只能雇用象以往所雇用的那样数目的工人,而全部剩余价值同样地用在消费品上,这就是说,供资本家阶级的个人消费。
  现在让我们把同样的总生产物9,000用下列方程式表现:
  I.  4,000C+1,000V+1,000m≒6,000
  II. 1,500C+ 750V+750m≒3,000
  合计           9,000

  这里,我们碰到双重的比例失调:所创造的6,000生产资料,超过了社会实际所耗用的,即4,000C+1,500C,因而剩下了500。同样地,生产出来的消费品(3,000)少于支付工资的数目(即1,000V+750V,即工人的需要量)加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000m+750m)。这造成了短缺500。既然我们的前提不允许我们减少所雇用的工人数目,其结果必然是资本家阶级不能消费它所取得的全部剩余价值。这证明完全符合了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扩大再生产的两个物质先决条件:被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是被消费掉,而是用来从事生产;较多的生产资料必须生产出来,借以保证把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实际上作为扩大再生产之用。
  在考察简单再生产图式时,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基本社会条件包括在下列方程式中:生产资料总额(第一部类的产品)必须等于两部类的不变资本,而消费品总额(第二部类的产品)必须等于两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至于扩大再生产,我们必须推论出恰恰相反的两重比例。扩大再生产的一般先决条件是第一部类的生产物必须在价值上大于两部不变资本相加之数,而第二部类的生产物必须少于两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然而,这绝对没有完结了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毋宁是它引导我们到达了这个问题的门口。我们在推论出这个图式的比例关系后,必须探索它们进一步的活动情况,流通的循环和再生产的持续。正如简单再生产可比之于一个不变的圆圈,不断地重复着自己,扩大再生产,用西斯蒙第的话,可比之于一个螺旋形的越来越大的环链。让我们首先考察这螺旋形的各环。在这里的第一个总的问题是:在我们现在所已知的条件下,积累实际上在两部类中是如何进行的,这就是说,资本家如何把一部分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同时取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先决条件。
  马克思阐明这个问题如下:
  让我们假设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是被积累起来了。资本家于是用500供他们的消费,而以另外的500增大他们的资本。为了进行活动,我们知道,这笔追加资本500必须分割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假定对于原来资本的4对1比率维持不变,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将把他们的追加资本500分割如下:他们将以400购买新的生产资料,而以100购买新的劳动。这并不发生什么困难,因为我们知道第一部类已经生产了过剩的生产资料500。但可变资本相应地增大了100货币单位是不够的,因为新增的劳动力必须找到适当数量的消费品,而这些消费品只能由第二部类供应。现在这两大部类间的流通是转移了。以前,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为它自己的工人取得1,000消费品,而现在它必须为自己的新工人找到另外100消费品。所以,第一部类从事扩大再生产如下:

4,400C+l,100V

  轮到第二部类时,它出售了这些消费品这到价值100后,现在就有可能从第一部类取得同量的追加的生产资料。事实上,第一部类刚好有100的剩余生产物留下来,这些生产物现在就流到第二部类里去,使得第二部类能够同样地扩大再生产。但在这里,只是追加的生产资料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要使得它们起作用,就需要追加的劳动力。再假定以前的资本构成维持不变,即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2对1的比率,那么,就需要50的追加劳动来运用这追加的生产资料100。但这些追加的劳动需要相当于它们的工资额的追加的消费品,而这些追加消费品事实上是由第二部类本身供给的。所以,这个部类除了生产供第一部类的新工人用的100追加消费品和供自己工人用的消费品外,还必须生产另一笔消费品50,作为它的总生产物的一部分。所以,第二部类以1,600C+800V的速率开始扩大再生产。
  现在,第一部类的总生产物(6,000)已全部被吸收了。5,500是补偿两部类的老的、耗用掉的生产资料所必需的,而其余500是用来扩大再生产:400在第一部类,100在第二部类。至于第二部类的总生产物(3,000),1,900用来供应两部类的增大了的劳动力,剩下的1,100消费品供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即他们的剩余价值的消费。500在第一部类里消费,600在第二部类里消费,而在第二部类里,从剩余价值750中,只有150是资本化了(100用之于生产资料,50用之于工资)。
  扩大再生产现在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向前进了。如果我们维持剥削率100%,如在原来资本的情况下一样,下一周期将得出如下的结果:
  I.  4,400C+l,100V+l,100m≒6,600
  II. 1,600C+ 800V+800m≒3,200
  合计           9,800

  社会的总生产物已经从9,000增长到9,800,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从1,000增至1,100,第二部类的从750增至800。资本主义扩大生产的目的,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已经达到了。同时社会总生产物的物质构成,以生产资料(6,600)而论,在实际需要量(4,400+1,600)之外,又表现了过剩600;而在消费品方面与已付工资(l,100V+800V)和所创造的剩余价值(l,l00m+800m)相加之数对比,又表现了一笔短缺。这样,我们又有了物质可能,同时,也有必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不用来供资本家阶级消费,而用来进行新的扩大生产。
  这样,第二次生产的扩大和剩余价值的增产接踵于第一次之后,以数学上的精确性,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资本积累,一经开始后,自动地越来越向前发展。这个循环变成一个周围越绕越大的螺旋形,好象被一个以数学外衣装饰的自然规律强制似的。假设在以后年份中总有剩余价值的一半被资本化,同时,资本构成和剥削率维持不变,那么,资本的再生产将形成累进的结果如下:
  第二年:
  I.  4,840C+1,210V+1,210m≒7,260
  II. 1,760C+ 880V+880m≒3,520
  合计           10,780

  第三年:
  I.  5,324C+1,331V+1,331m≒7,986
  II. 1,936C+ 968V+968m≒3,872
  合计           11,858

  第四年:
  I.  5,856C+1,464V+1,464m≒8,784
  II. 2,129C+1,065V+1,065m≒4,259
  合计           13,043

  第五年:
  I.  6,442C+1,610V+1,610m≒9,662
  II. 2,342C+1,172V+1,172m≒4,686
  合计           14,348

  这样,积累了五年以后,社会总生产物从9,000增至14,348,社会总资本总从(5,500C+1,750V≒7,250)增至(8,784C+2,782V≒11,566),剩余价值从(1,000m+750m≒1,750)增至(1,610m+1,172m≒2,782),而供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在积累开始时为1,100,增至最后一年的732+746≒1,478。[7]所以,资本家阶级增加了资本化的数量,实行了更大的节欲,然而却能够过更好的生活。在物质上,社会变得更富庶些,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更多的消费品,并在资本主义意义下,它同样变得更为富庶,因为它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生产物全部在社会中流通。一部分,它为扩大再生产服务,一部分它为消费服务。资本主义积累的要求符合于社会总生产物的物质构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的是不错的:增大的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加到资本上去,是因为社会剩余生产物出现在世界上时,一开始就采取了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这种形态除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外不能供其他的用途。同时,再生产是严格地按照流通规律扩大的:两生产部类间相互供应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是按照等价交换进行的。就是在商品交换的进程中,一部类的积累是另一部类积累的条件,并使它可能。复杂的积累问题这样被转化为板端简单的图式而前进。我们可以无尽地把上述方程式的链锁继续写下去,只要我们遵守这个简单的原则:第一部类不变资本的某种增加总是要求它的可变资本的某种增加,这事先规定了第二部类增加的幅度,而随着第二部类的增加,必须同时配合可变资本的相应增加。最后,留给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应占总量的多少。这取决于两部类的可变资本的增加幅度。这个增加幅度还表明留给资本家私人消费的消费品数量正好等于两部类中没有被资本化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按照我们上面所指出的几条简易原则,积累按这样图式的继续发展,是没有限制的。但现在正是要我们小心的时候了,不要让我们仅仅从简单地演算出来的正确无误的加减法数学练习中得出这些令人惊异的顺利结果。我们要进一步问:是否仅仅由于数学方程式容易地写在纸上,积累就会没有阻碍地无限地继续下去。
  换言之,现在已经到了寻求积累的具体的社会条件的时候了。




[1] “简单再生产,是以I(V+m)≒IIC为前提。这个前提,不只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不能相容(虽然在十年或十一年的产业循环中,往往会有一年的生产比前年度的总生产小,所以,和前年度比较起来,连简单的再生产也没有)。并且,在人口年年的自然增殖中,简单再生产要能够发生,那个代表总剩余价值的1,500,就只好由相应增加的不生产的婢仆去分享了。但反过来,资本的积累,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在这情形下,却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57页)

[2] 里嘉图:“原理”,第八章,“论租税”,英国Mac Cullock版,第87页。

[3] “特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应于这个资本主义方式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与积累的前进并驾前驱,而且也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并行。它们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因为与单纯积累,即社会总资本的绝对增加,相伴的是这个总资本所由构成的个人资本的集中;并因为追加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是与原来资本技术构成的类似变化相伴发生的。所以,随着积累的增进,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例变化了,如果原来的假定是1:1现在逐渐变为2:1,3:1,4:1,5:1,7:1等等,因而随着资本增加,从总价值中,不是1/2,而是1/3,1/4,1/5,1/6,1/8等等,转化为劳动力,而另一方面,2/3,3/4,4/5,5/6,7/8转化为生产资料。既然劳动的需要不是决定于整个资本的数量而是只决定于资本中的可变部分,这个需要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递减,不是象以前假定的,比例地增加,它相对于总资本量而降落,而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加,以递增的速度下降。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或包含在其中的劳动,确实也增加了,但在比例上是不断下降的,积累只当作一定技术基础上的生产的扩大来发生作用的中顿时间,是缩短了,为要吸收一定量的追加劳动者,甚至为要在旧资本的不断的形态变化中雇用既经在机能中的劳动者,不仅总资本有以累进比例来加速积累的必要。这种增大的积累与集中,只会成为一个源泉,以致引起资本构成上的新变化,促使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比,更加速地趋于减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992—993页)

[4] “近代产业的特征的生活过程,相当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的十年循环(其间有各种小的变动把它中断)形态,就是以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多少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一种现象作为基础,但产业循环的各种转变,也生出新的过剩人口,并为它的最有力的再生产因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97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26—727页。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27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48页(卢森堡原著所引数字有误)。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