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台湾自主工会运动史 1987-1989
第一章 政治经济背景
·
1-1 政治史——退一步即无死所
·
1-2 经济史——漂浮无根的出口月台
1-1 政治史——退一步即无死所
在许多人眼中,台湾乃中国的一部份,并非独立的国家。该岛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历史,是影响近年劳工阶级崛起与过去工运历史的最大因素。不论你是想了解战斗性的新工会运动为何崛起,为何他们要反对政府操控的工会运动,或是想理解新劳工运动内部关于统、独的政治争论,你都必须注意该岛过去的历史。
台湾是个面积为35,775平方公里的海岛,隔着200公里宽的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遥遥相对。满清政府统治台湾两百多年,直到1890年代。在这段期间,中国大陆的政制和行政系统延伸至台湾,许多人从大陆移民过来。
满清政府在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战败,乃将该岛割让给日本。此后五十年,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时在中国本土,帝制王朝则被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所推翻。这两个事件削弱了台湾人和大陆的脐带关系。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日本被迫将台湾交还中国。而西方强权认为,国民党足以代表中国。在这个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已经变得极为专制、腐败和反共,正在跟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打仗则节节败退。
在庆祝日本殖民统治结束之后没多久,台湾人发觉国民党的统治方式在许多方面很像殖民主义。国民党和日本人一样,把台湾当作物资的供应地,不具任何政治的合法性,只能作为临时基地,以从事更远大的计划。本地人则遭到剥削和迫害。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仁,台湾人在1947年2月28日群起抗暴。国民党反应迅速,一方面暂时解除戒严令,请反对阵营中的政治人物、工会人士以及学生团体组成处理委员会,以讨论政治改革的计划;另一方面,则火速自大陆调来一万三千名部队。等到反对人士因为信任对方而站出来,国民党便利用军队大肆屠杀。其后的两年之间,据报导,有数万人遇害。侥幸逃过一死的,则进了牢房。反对人士被一网打尽,使两年后战败的国民党领导者得以顺利进驻台湾。
1949年,国民党政府带着残余部队、眷属和支持者,被迫自大陆撤退到台湾。他们在内战中败给了中共。1949年10月,中共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避难处,国民党则宣称台湾为中华民国政府的临时所在地。此后,国民党公开宣称,台湾只是暂时的海外根据地,其最终的目的为“光复”整个中国。
撤退的国民党也公开宣称,他们和大陆的“共匪”仍处于交战状态,因此滥用戒严令和非法时期的权力,剥夺了许多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戒严令实施了将近四十年,成为台湾人的政治生活方式,直到1987年7月才终止。国民党在民众和各级学校之中鼓吹危机意识,给批评和反对者扣上“共党破坏”的帽子,利用非法权力严惩对手,因此而得以压制一切反对势力。
虽然1947年的228事件极具象征意义,接着来的一连串迫害,事实上对台湾民众运动造成更大的伤害。1951年,国民党迅速而残暴地对付台湾的社会主义运动。许多农、工团体领袖,以及学生和知识分子,不是被抓就是处死。一些在台湾山区活动的左翼游击队,也同时被消灭。此次镇压除掉了左派运动的领导人,将左派连根拔起,使得台湾此后的反对团体,较倾向自由主义,而不像社会主义。
在今日,前世纪移居台湾的中国人叫“台湾人”,原先的居民称作“原住民”,1949年随国民党逃到台湾的,叫“外省人”。1988年,在两千万人口当中,只有1.7%是台湾原住民,其它人的血统均源自中国大陆。
国民党于1949年退守台湾时,其政治前途极不安稳。其领导者怕的是,中共不久即可有足够的军力横渡台湾海峡,消灭国民党的败兵残将。就在国府自大陆撤退的前夕,美国政府由于惧怕战争,以及看到国民党政权的腐败,终止了对国民党的大量财政和军事援助计划。
然而,韩战爆发,对坐困愁城的国民党将军而言,不啻是救命仙丹。美国打着“保卫自由世界”的旗号,派兵参加韩战。由于美国国内反共的情绪高涨,美国再度和国民党“结盟”,称之“自由世界”里中国的合法政府,军事与财政援助源源不断。台湾被美国相中,作为后勤基地,以就近支持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对国民党来说,有了美国的保护,等于除去中共犯台威胁,使它能够集中力量,紧紧地控制台湾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
在戒严法下,政治结社甚少是合法的。政府更利用各种检查法,消除对其政策的任何批评。有反对倾向的人受到严密监视:信被拦截,电话被窃听,行动被跟踪。这些监视行动的执行者为各国民党区党部、秘密警察和情报单位,这些加起来,足以监视生活的一切层面。
压制虽然如此紧迫,反对力量还是蹦出来了。例如,1979年的人权日,反对派领袖在高雄举行示威游行,结果被判刑坐牢。这是对群众反对运动的一大镇压。在此之前两年,工业城中坜因为地方选举舞弊曝光而引起暴动。若非国民党官员作票,那位反对国民党的无党籍候选人定能当选。(译按:许信良最后仍然当选桃园县长)
国民党迁台时,把大陆的政治体系直接移植过来。此体系乃一流亡政府,其所要统治的对象为全中国,而非台湾。政府主要由三个院组成,即行政院、立法院和司法院。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所有的部会首长由该院任命。至于立法院的立法委员,理论上应由选民选出。可是国民党进驻台湾后,所有在大陆选出的立法委员仍继续在。国民党宣称,由于大陆“被敌人窃据”,无法举行全国大选。因此当时立法院里所有的委员成了终身立委,到今天还没退职。1989年,这些立法委员当中,大约63%年龄超过70。
[1]
在国民大会,1000个国大代表之中,大约有900是1950年代初期选出的老代表,至今仍占着席位。
[2]
1950年代,台湾本地开始举办县市长与县市议员选举。立法院也拨出少许席位,开放竞选,以补足缺额。但是,40年来,在国民党的操控下,办此类选举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罢了,国民党的权力未受影响。
1971年,联合国接受大陆的共党政权,承认其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也就是说,台湾政府因为宣称和中共有相同的领土主权,而被迫退出联合国。结果,许多国家接二连三地和中国大陆建立关系,和台湾断交。最沉重的打击是美国终于在1978年和中国大陆建交。
美国虽然承认中共,但是并未放弃其在台湾的军事和经济利益。美国在台湾设立一个影子领事馆,叫“美国在台协会”,国民党政府则在美国成立“北美事务协调会”。表面上,这两个组织是不具外交性质的“交谊组织”;而实际上办的,却是所有的外交事务。
40年虽已在和平中渡过,然而在技术上两岸仍处于交战状态。台湾人民虽因此被剥夺许多基本政治和公民权利,在国际社会上也愈趋孤立,但是人们愈来愈富裕,教育程度也愈来愈高。到1980年代中期,台湾人民已经蓄势待发,准备推动根本的改革。
1-2 经济史——漂浮无根的出口月台
台湾由于是中国的离岛,长久以来一直是该地区的贸易据点。不过清朝以前,在日本和东南亚之间活动的海盗和渔夫,只把台湾当作中继站。17世纪时,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曾短暂占领该岛。19世纪,中国被迫对外开放门户,台湾有几个地方开放为自由港,更提高了其贸易据点的地位。
虽然位居贸易要地,但是在日本殖民之前,台湾的经济基本上以农为主,主要生产稻米、甘蔗和茶。日本殖民结束时,台湾已发展出商品经济的基础。在日本统治下,台湾必须提供各种货品给统治者。稻米和蔗糖输往日本,日本的消费品则在台湾销售。
为了支持这些贸易活动,乃建立起简单的加工工业。更重要的是,日本为推展贸易,做了不少商业、行政和交通的公共建设。这些建设提供了台湾1950和196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条件。
二次大战结束,台湾归还中国时,不论在政治上、社会上或经济上,都跟中国大陆有极大不同。1949年之后,国民党的注意力全摆在防备中共犯台上面,很少管台湾这个“临时基地”的经济行政。
韩战爆发之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确保国民党政权不至于垮台。
1950年代,国民党实施一项彻底的土地改革计划。美国人认为国民党之所以被共产党打败,原因之一是它没有成功在大陆执行真正的土地改革。当时的韩国也学到了类似的教训。美国协助土改,提供政治“指导”和财务支持。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许多地主带着财产和土地补偿金,移居到都市。
1950年末期,台湾的安全已获得保障,此时政府才开始认真地考虑岛上的工业发展。
1950年代,台湾的经济和许多发展中地区一样,采取的是进口——替代的策略:就是拿本地制造的小型消费品取代依赖进口的货物。但是到1960年代,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的经济学者、世界银行专家以及其它西方顾问,建议台湾改采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加入全球性生产线,成为其中的一员。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也都得到同样的建议。
国民党反应非常热烈,贸易的种种限制解除了,外汇管制放松了,同时提供外国投资者关税优待和百分之百的利润回收。1965,高雄成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
自1950年开始,国民党政府一直是压榨农业,以补贴工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因此而降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非农业活动增加。1966年,一年收入不到三万新台币的农夫,应缴的税是非农夫的4.15倍。而每所有农家的平均收入,还不到非农户的70%。由于这不利的因素,大量人口移向城镇和都市。
在这段期间,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口比率持续降低:由1950年的50%到1970年的36.7%,降到1980年的19.3%。另一方面,投身工业的人口比率由1950年的16.9%,到1970年的28%,上升到1980年的42.4%。同时,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人口比率由1950年的27%到1970年的35.3%,上升到1980年的38.1%。
[3]
此一工商业的成长造成较庞大的工人阶级,也造就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这两个阶级由于政治和经济权利总是不被重视,形成了后来反对运动的支持基础。
1964年,第一家美国公司——通用电器——抵达台湾。此后20年,外国投资数额增加了54倍,出口额则增加70倍。
[4]
外资公司如福特、杜邦、菲利浦、三洋、日立等,将公司名称译成中文,以免遭到本地工人的排斥。
台湾在战后的成长,各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根据官方资料,1953到1985,全期的平均成长率为8.6%,为全世界之冠。
经济成长的同时,偏向一边的经济策略也造成了某些危险的依赖性。台湾紧跟在日本之后,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出超国。而岛上的产业,几乎完全针对出口导向。因为这样,台湾被称作漂浮无根的出口月台:进口原料、零组件,装配好之后再运出去。
1987年,美国占外资的38%,日本次之,占30%。
[5]
在第一家美国公司抵台之前,日本人早已和本地的企业家,主要从事电子工业。1970年代,台湾成为日本公司在海外的主要生产地区。这是日本制造商担心外国对日本产品设限和国内工资上涨,所采的因应措施。
台湾的经济和南韩、新加坡、香港,不久同获资本主义经济学者的赞扬,称之为“经济奇迹”。台湾也成了新工业化世界的“四小龙”之一。
工业化的同时,一批本地企业家随之崛起。本地公司如今已发展成跨国企业,在世界各地投资。最大的公司包括台塑集团、大同公司和远东纺织公司等。国民党统治初期,半数以上的工业生产操在政府手中,后来才逐渐转到私人企业,其组成分子为外省和本省精英。
本省精英包括原来的地主和当地的企业家。他们是支持国民党的,因为国民党控制了台湾。各级行政官员和工业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1]
《首都早报》,1989年11月27日
[2]
《台湾的选举与政治发展》,台北,中华民国,1989年10月
[3]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89春季号
[4]
《台湾统计年鉴》,1988第270页是第208页
[5]
同上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