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 《十月评论》资料专题 ★

『甘地传』与甘地正传

译者:星荧

资料来源:十月评论 1983年4月 第十卷 第四期(总第76期)



  『甘地传』是一部政治片,描述印度国父的生平,展现印度挣脱殖民地枷锁的复杂过程,同时将鼓吹不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的『甘地主义』特别拱托出来。
  影片的主线,是甘地的政治生涯:从他在1893年到南非执业律师,领导当地印度侨民反抗南非的种族歧视政策,到他在1914年回国,领导印度挣脱英国殖民地的统治;影片以他在1948年被刺杀而终。
  由于影片叙述的是一个近代历史人物的平生,因此,它的历史真实性是极为重要的。
  影片中描述的事件,大都曾经发生;但是,许多时却是片面地表现出来,因而观众难以掌握它们的实际意义。
  举例来说,影片一开始,24岁的律师甘地,刚踏入南非,就被白人赶离头等车厢,使他有感于印度人受到的歧视,于是起而领导当地印度移民进行斗争,高潮是他在警察的棒打下仍坚持要焚毁当局迫印度移民随身携带的身份证,这事件标志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的开端。
  影片中的甘地,是一个目标明确、前后一贯、正义不屈、民族感情浓厚的领袖人物,同时又是善良温厚、酷爱和平、反对暴力的君子。他被赋予一个单纯的正面形象——一生为民族自尊,民族解放鞠躬尽瘁,因而为人民所爱戴。
  然而,甘地实际上扮演了怎样的历史角色?要作出较中肯的评论,就不能简单依靠影片的描述,而必须从历史事实中寻找。
  就以他在南非的活动来看。在南非火车上被赶离头等车厢的甘地,出身官宦世家,曾在英国留学修读法律,成为执业律师,后受聘往南非为一间印度贸易公司打官司。以他的社会地位,理应享坐头等车厢,但在南非白人歧视有色人种的政策下,他却受到与一般印度劳工无异的待遇(欧洲殖民主义者从1860年开始将印度廉价劳工『输入』南非)。甘地于是协助成立『印度侨民代表党』(成员要缴付党费,主要是中产阶级,劳工不包括在内),以他的法律知识领导当地侨民争取平等地位。给予他直接经济支持的,则是要求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印度商贾。
  1906年8月,南非当局对印度移民施加更多的限制,强迫所有印度人要随身携带身份证,严禁新印度移民入境,并通过一项『黑人法案』,使各种歧视政策常规化。甘地率领当地印度人反抗,后与统治者达成协议,当局应允取消『黑人法案』,甘地则同意头两项政策。达成协议后,甘地劝说人们到警局打指模,称这是『自动登记』而非『强迫登记』,当时一些印度工人认为被出卖了,一人甚至愤而刺杀甘地,甘地险些送命,但未痊愈便赶着到警局成为第一个打指模的人。然而,统治者却背弃诺言,保留『黑人法案』,甘地才气愤地领导人们焚毁身份证。
  因此,甘地在南非的活动,基本上是寻求改良现存的政治架构;例如他在争取印度移民享有平等地位的同时,却没有攻击南非种族歧视政策的关键问题——少数白人统治、压迫着大多数黑人。他不过寻求印度人在现存架构中享有较佳地位吧了。
  可是,在真实生活中的甘地,面对着大英帝国压迫下的种族之间的关系,却无法完全处于超然状态。而在这个充满对抗性的关系中,甘地事实上却扮演了并不光荣的角色。
  举例来说,在1899年,非洲南部的布尔人BOERS进行争取独立的战争,甘地却组织1100名印度侨民成立救伤连队,支持英国一方。他的理由是,印度人自承为英国属土人民,要求英国给予权利,所以应该同时履行义务,支持英国。到了1906年2月,英军屠杀非洲东南部的祖鲁人ZULUS,借口是祖鲁人叛乱,甘地明知无辜的祖鲁人在自己土地上受到英国殖民者的压迫、歼灭,但仍坚持要忠于大英帝国,于是再次发动印度侨民组成救伤连队,支持英国。
  甘地以为英国会感激印度人的多次效忠表现;遗憾的是,祖鲁人『叛乱』平息后不足半年,就发生了身份证事件。
  影片无法交代身份证事件的所有这些背景资料,原因除了是为照顾全片脉胳而无法交代每一事件的细节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会激发起一连串的问号,使人们不能单纯地接受一个英雄形象,而要思索交织在甘地思想行动中的矛盾,以及他身处的复杂政治斗争中的矛盾。
  其实,这些矛盾是以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的。影片虽然没有将矛盾的症结深刻地剖露出来,但不少事实却是真实地表现了的,例如,观众看到甘地很同情贫民的遭遇,本人也刻苦俭朴,然而,甘地历任印度国大党领袖,而国大党其它领袖生活豪华奢侈,明显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写照。
  甘地主观上同情贫民贱民,客观政治生活上却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但他看不到这个矛盾的阶级性,因此,他的思维外观抹去了阶级矛盾,只概论人们的善性和良知,主张以内心世界的转变来达致社会、政治、经济种种问题的解决。所以,他劝勉富人视贫民贱民为兄弟,同时斥责贫民的偷窃为不义(他当律师时,一次一名贫民因偷窃罪被检控,甘地问该贫民为何偷窃,他答说因为饥饿无法生存,甘地的回答是:如果不能高尚地生存,为何要活着)。
  甘地既看不到阶级矛盾,同时也看不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落后国家民族之间的压迫关系,这点鲜明地表现于甘地与大英帝国的关系。甘地曾多次支持大英帝国对非洲民族的压迫;当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及势力范围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甚至以『征募中士』身份为英国征募壮丁参战,成效不大,有人讥讽他放弃了非暴力原则,呼吁人们去杀人和被杀。直到三十年代,甘地才正式提出英国人必须离开印度,由印度人自行管理的口号。
  甘地与群众的关系,要辩证地分析。在组织群众方面,甘地是有重大贡献的。他认为,人民必须团结组织起来,才有力量与统治者对抗;人民要团结,首先就要意识提高,认识到他们应享有基本的权利,并以信心和勇气去行动。因此,甘地曾组织志愿兵到农村去,协助贫民建立精神的及经济的堡垒,对抗暴政和剥削。
  可是,一旦群众组织起来了,甘地却竭力将群众运动的发展限于他自己订定的范围之内。甘地的构思,是群众以不合作的态度向统治者展示力量,使统治者知难而退。对于统治者的暴行,群众要以耶稣的逆来顺受、左右脸都送过去挨打的态度,来激发起统治者的良知、廉耻。影片对于甘地这个哲学有鲜明的表现。
  1919年4月6日(与中国五四运动几乎同期),甘地号召全国进行斋戒和祈祷,实质是一次成功的全国总罢工。群众的力量使统治者震栗了,但统治者的回答,是向手无寸铁的市集里祈祷的平民妇孺围堵开枪射杀,一小时内1200人被杀,3600人受伤。影片显示甘地到现场看到斑斑血痕,表示很难过。但不久,一群愤怒的平民杀死了几名警察,甘地却立即宣布中止反抗运动,因为它使用了暴力。甘地以他的权威,加上绝食抗议,终于取得群众中止动员运动。甘地一生进行了18次绝食行动,许多次却是迫使己方群众接受他的主张。以这次事件具体来说,不管甘地本意如何,客观效果却是中途压抑了群众运动的蠭起,导致群众方向混乱、士气低落,运动内部也出现分裂,一向团结行动的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自此也猜疑日重,宗教分歧更被殖民主义者利用,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当英国在1947年在政治上退出印度时,强行造成印度与巴基斯坦分立的局面。
  为甚么甘地身上表现了这许多矛盾?这要从甘地的哲学渊源和社会地位中寻求答案。
  甘地自幼接受英国殖民地奴化教育,认同英国文化,认为『大英帝国的存在有利于全世界』,加上在英修读法律并获执业律师资格,所以他对现存政治架构并不敌视,也不排拒英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后者明显地反映在他的政治行为上。
  甘地非常执着于与对手交锋时遵行『光明对赛』(FAIR PLAY)的原则,亦即竞技时光明磊落,对对方宽大、不穷追猛打。英国资产阶级鼓吹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上运用这种精神,以发挥『绅士作风』。甘地可谓身体力行。他一生多次被统治者投入狱中,但常因群众的抗议和本人健康恶化而提早获释,但他每每为表示『公义』,在获释后宣布停止他所领导的不合作抵抗运动,直至『刑满』为止。在南非,1906年,印度侨民反抗南非种族歧视运动正开展,南非的白人工人也为争取权益而进行罢工,当时甘地却立即宣布暂时停止反抗运动,理由是不能趁南非当局处于不利状态时落井下石。
  甘地这套不打落水狗的哲学,恰恰是鲁迅所大力抨击的。鲁迅在1925年(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淋漓揭露资产阶级『绅士』这种做成欺骗劳动人民的手段,不串却言中甘地主义。鲁迅认为倘是咬人的狗,无论在岸上或在水中,都在可打之列;『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打之,似乎也非己甚』;老实人将狗的落水认作受洗,认为必已忏悔,不再出面咬人,实是大错特错;老实人误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混沌状态无穷无尽。由于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的毒害,手段厉害无以复加,改革者若还在睡梦中,则总是吃亏,改革也无法达致。
  甘地或可算是鲁迅所谈的『老实人』吧。然则甘地主义是否为印度带来了独立、改革?这点实在有待商榷。大英帝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临崩溃边缘,印度独立成为客观历史趋势。但印度独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平地』接管了国家政权,社会贫富悬殊等级分明等现象,并无好转;暴力也远未从印度消失。
  影片给人感觉甘地成功的地方,倒是他的手法似乎取得了重大宣传效果,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但要注意的是,包围在甘地周围的是美国记者,在全球暴露英国丑恶殖民地统治的,也主要是美国报刊。美国热衷于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结束,不无经济利益考虑,因为英国撤出,则有利于美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
  在政治行动上,甘地同时是群众力量的发动者和制动者。甘地以他的非暴力主张名闻全球,然而印度却是在国家分裂、内部暴力冲突之中独立的,甘地本人也死在刺客的枪下。
  在经济问题上,对于受帝国主义侵略破坏的落后印度经济,甘地只能提出回到以往的简单农村小农经济模式,主张人人自耕地、自织布,将外来商品一概排斥、烧毁。这种主张只是在感情上排拒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入侵,不能有效地导致落后国家摆脱被剥削压迫的命运。
  艺术中的悲剧英雄,有高尚情操,一心为众人谋幸福,却因某些主观上的缺点,终于无法超越客观的限制。甘地可以说是悲剧英雄,然而,他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印度的悲剧。

198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