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多数派刊物 -> 1946年第2期

银座漫谭——小银行员的内幕

作者:竹云龙〔籍云龙〕 来源:《银行通讯》1946年第2期



  录入者按:(一)清点钞票是一种重复性极强、极其枯燥、毫无乐趣的工作。如果能够选择,职员们恐怕宁肯去修表修车,这种工作多少还有一点创造性,尽管机油味和钱味未必相差很远,至少不会那么无聊、那么损害生活质量。沃尔沃七八十年代在工会内青年工人的压力下,建立过一家10~12个工人一组,全程装配一辆汽车的工厂,这可以作为全自动生产推广之前的一种能够消除那种异化劳动的有益尝试,也许。
  (二)四大家族在战时乱做生意,折腾得经济乱七八糟,相比之下,解放区的进步政策虽然不彻底,毕竟也受不了内外压力,逐渐左转了。不过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案,谁知道呢,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三)这一篇不免有小知识分子慨叹人心不古的味道,虽然使用的词汇不同。这些现象当然令人讨厌,要是真见到了看心情或者良心也多少可以喝止一下,但发文批评,就多余了——这倒像是当代左翼青年常犯的错误,把上网的时间全花在和黑衫军高强度对线上了,不但不好受,也学不着什么。
  李星按:本文作者竹云龙,是40年代中国托派的重要干部。本文发在貌似比较主流的杂志《银行通讯》上,结尾发点不痛不痒的感慨,情有可原。
  本文的主要参考价值,在我看来,如同竹同志写的其他几篇通讯一样,在于对阶级社会的细微观察角度。21世纪的中国“革命青年”,有些人沉迷于人际圈子,互相“点评”;有更严肃些的,尝试走向工业区,但也难免与阶级环境格格不入,太急于把自己的一套想法强加给工人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个阶级现实的一部分……)


银座漫谭——小银行员的内幕



(一)大票与小票


  出纳科的职员,看见大扎大捆的小票送进来,心里就老大的不高兴;这些小票,花样既不同,长短阔狭又不齐,票面额又不一;更难受的是:这些小票满身臭味,点起来的时候,鼻子里很难受。可是,既然客户有存款,只得收受。有些出纳员在精神方面受了小票的虐待之余,也想出一个虐待送款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久等在柜外,再三催促也不给他送款回单,这样做未免有些缺德,可是,如果送款者比你“棋高一着”,早已洞察你的技俩,钞票送进,他老人家径自回家去了,你又奈何他不得。送款簿总得给人家的,他到拉铁门时来拿,你总不能再说“等一等”了。
  客户收现时,出纳员得把小票塞出去,于是就引起无数争吵与纠纷,弄得出纳员与收款人大家红着脖子,提高喉咙,板起脸,说些不好听的话。
  小票就像一个十不全的老大姑娘,到处受人们的白眼,人们为她引起无数纷争,可是,却从没有人把她白白送给别人,因为不使人们十分满意的姑娘,到底还是一位姑娘呢!
  新印就的大票,漂亮,整齐,省事,人人喜欢她,人人说她“好”。可是,她很像一位年轻泼辣的美貌姑娘,占有她的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理由聪明人不必细说,惧的理由我也要卖个“关子”,你猜猜看!

(二)票据交换的种种


  钱庄在“交换所”未成立之前,独占上海的同业汇划,待“交换所”成立之后,上海就存在着两重交换制度,“钱库”变成各钱庄对“交换所”的代表,“交换所”变成各银行及信托公司对钱库的代表。但是,总头寸始终掌握在“交换所”的手中。
  投机交易越忙,票据交换的事务也越忙;物价涨了,票据交换的总数字也增加了;白热化的投机时期,支票本票拨款单等等满上海乱飞,如春季花丛中的蝴蝶一样。
  钱库与交换所的办事员,一增再增,还不够应付。胜利以前不久,各钱庄对交换所的迟迟不送下支票,反感异常;而少数交换所职员竟假借职权而对钱庄有所“谈判”,于是各钱庄联合起来坚决要求改革交换办法,以“一切钱庄往来票据由钱库负责交换”为原则;如此,钱库曾数易交换办法,更增添了好多职员。日本一下子宣布投降,一切投机交易顿形停止,平时忙得怨天尤地的办事员,反觉得太空闲了。
  现在,钱库业已解散,它或者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个名字了。
  钱庄“店倌”对于票据之名称曰“轧票现”。其实,在没有现金可轧时,只能谓“轧票”,但习俗相传,从不更改,即目前参加了交换所的钱庄职员,仍旧如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旧传统习惯的马虎态度了。
  胜利以前的票据交换之所以特别忙碌,第一因为投机兴旺,其次则因为伪中储行有意限制发行现钞,而让空头的头寸在作怪,弄得市面上发生各种怪现象,现钞要划头贴水,人人手里都是“八卦丹”,物价毫无理由地跟着贴水上涨,甚至有人囤积伪钞而抛出黄金!
  总之,以往的交换员吃尽伪方通货膨胀的大亏,忙得好多人吐血,好多人脸黄肌瘦。希望今后一切能纳入正规,则虽有投机而不白热化,交换所也不至于像已往那样的弄得一塌糊涂了。

(三)市侩气


  不知道是谁说的过火话:“无商不奸”!如果再推而广之,将变成“无人不奸”了!这样用一句话评论一切商人,似乎有失公允。
  笔者非商非文,安文安商,说一句衷心话:商人总有些市侩气,不免有些地方要挨骂。
  不知道是谁发明算盘的,商人有了它,便利不少,但也因为有了它,有时就不免太多算了!弄得商人离开了它就不能过日子,害得中国人没有它就不会赚钱,害得温文尔雅的大国民人人带有市侩气。
  金融业从业员,闲谈起来,总要拨拨算盘珠,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理由,我想,这就是市侩气在作祟吧?
  有人深夜起身打算盘,清晨起身又打,刚吃罢早点心又打了!算盘好像是一只狐狸精,你越与他亲近,你就越与他分离不开,结果,染得一身市侩气味,无法洗涤。
  我国同胞差不多提起犹太人就讨厌,其实,他们不过是外洋市侩罢了!以东方市侩而厌恶外洋市侩,实在使人莫明其妙。
  有一家银行,纪律不大好,而且记大过小过也不发生效力,于是有人恍然大悟,以减薪水为惩戒法,加薪水为奖励法,果然立刻见效!可笑可叹!你说中国人最爱面子吗?中国人最爱钱!懂得“挖打”利息的人尤其爱钱!有人自己有存款而向别人借钱用。有人身上从不带车钱以外的现钞,以免损失利息,更可借此免除“请客”的损失而又沽得被“请”的便宜,一举三得!有人喜欢天天“忘记了”买鞋油而擦别人的鞋油。有人天天十分留心地收集“旧”报纸以备不时之需如生火炉之用等等。有人……。唷,够了!再多说了也无益。
  并非个个商人个个金融从业员都是标准市侩,但是,我们天天在市侩堆里挤来拥去,总沾染些气味或颜色,这是“有益”的,因为可以增财;同时,这也是有害的,因市侩气可能断送整个人格和天良。
  或许有人要说,处今之世,非市侩即无以为生。实则,这句话也太过火了一点。虽则以市侩手段或许可以比别人多获些利,但非市侩也不见得人人饿死,我国人口中从商者占绝对少数,这是铁证。



感谢 江风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