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书评:沃尔特·罗德尼的《去殖民化的马克思主义:泛非革命随笔》
维斯威什·拉姆莫汉(Viswesh Rammohan)
朱奥托 翻译、月桂 校对
〔相关文献〕书评:我们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沃尔特·罗德尼的故事(﹝英国﹞雷切尔·伊博拉伊(Rachel Iboraii),2023年4月15日)
在沃尔特·罗德尼(Walter Rodney)一生所创作的学术作品之中,《去殖民化的马克思主义:泛非革命随笔》(Decolonial Marxism: Essays from the Pan-African Revolution, Verso, 2022. 336 pp)是颇受欢迎的一部。然而很不幸,它被针对作者的暗杀永远中断了。这部作品收录了罗德尼以前未曾装订的文章,涵盖了相当广泛的主题。这本书延续了他以往作品的一贯特色,将罗德尼所倡导的理论见解与具体实践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得以一瞥罗德尼的多面人生:严谨的理论家、坚定的教育家、以及激进的活动家,这些形象有时会同时出现。这本书的书名点明了它的侧重。在《去殖民化的马克思主义》中,罗德尼试图进行如下思考,即马克思主义对曾被殖民的民族意味着什么,以及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提供了什么。这本书最杰出之处在于它兼涵盖广泛和高度可读于一身。罗德尼文笔清晰,总能飞快阐明要点,这使得新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他的文章和观点。同时此书架构出色,对学者和活动家来说都是有用的资料,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这本书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这构成了全书的四个主题。第一部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行动”,在这一部分中,罗德尼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概念。第一章首先是对阿米尔卡·卡布拉尔(Amilcar Cabral)(页3,下同)进行了致敬,罗德尼认为他是非洲最具原创性并且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积极的变革推动者中的其中一位。该节接下来的文章可以提取出三条主线:第一,罗德尼将阶级形成和阶级问题与种族联系起来,饶有兴致地对它们进行了重新思考。第二,罗德尼致力于脱离欧洲语境来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反对认为仅以欧洲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除此之外同时也意识到它的实行在诸如苏联和中国等不同背景下应当因地制宜。利用这个框架,罗德尼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世界意识形态和亚非前殖民地国家的解放模式的含义。第三,他对于这些理论概念的信奉,最终指向的仍然是对现实行动的强烈关注。罗德尼的目标是富有当代意义的,他旨在推翻资本主义及其最新化身,帝国主义的统治。他在其所有作品中最大的优点,以及在本节中所体现的,就是他一以贯之的对辩证法的遵循。罗德尼并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甚至愿意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严格分析,尤其是在涉及非洲的时候。这篇文章便是典型,他在文中质问,将劳工作为泛非研究的分析类别意味着什么,以劳工视角书写的非洲历史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历史学家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题为“发达与欠发达”,罗德尼在此领域声名远扬,同样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还有不少更加著名的作品。在该节中,他不仅重新审视了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而且关注一种更根本的关系,即欠发达状况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他关于非洲欠发达历史根源的第一篇文章(91)非常有启发性,特别是文中所寻求的对当代问题的答案,即国际分工的方面。罗德尼立足于世界体系来分析,他的叙述从前殖民主义时期的贸易内部化开始,并坚持辩证的方法论,致力于追踪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罗德尼的论点综合了很多方面,包括商品贸易、技术的作用以及大国竞争。这篇文章最有说服力的部分是对我们过去如何看待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之间关系的反思,罗德尼认为,这些时代之间往往存在连续性,而资产阶级学说往往忽视了它。在第二篇文章中,罗德尼调查了奴隶制和欠发达之间的关系(150)。通过这篇文章,罗德尼得以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以及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体系是如何旨在稳定特定领土上的资本主义关系,以及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情况下阶级利益是如何发挥作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教育学、教学技巧和认识论。本节中的三篇文章集中讨论了非洲殖民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民族解放的关系。罗德尼从一开始就对殖民地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批评,他的意见分为两方面。首先,殖民地教育是欧洲资产阶级教育的延伸,这通常意味着将社会现实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而这种划分通常是武断的。此外,这种教育的核心也常常是唯心主义的。罗德尼并不同意这种教育模式,他认为如果要对社会现实进行全面研究,那么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而这一点在英语世界经常被忽视。其次,罗德尼认为,非洲的殖民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之一是它将人异化,使他们与当地现实脱节。殖民地教育以资产阶级教育为榜样,试图投射出普世的学科分类,并将其叠加到非洲的现实中。罗德尼认为,这种教育只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和巩固阶级关系,比如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他们是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走狗。在本节的最后一篇文章中,罗德尼以坦桑尼亚(200)为例,提出了激进教育学的可能方向。为了克服殖民教育的弊端,坦桑尼亚为我们克服殖民教育的弊端提供了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坦桑尼亚所使用的并非英语,而是大众都可以理解的本民族语言;第二,坦桑尼亚在教育上致力于独立自主,罗德尼认为这一点值得世界上其他曾有殖民史的地区模仿学习。
本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本节的第一篇文章以坦桑尼亚的乌贾马(Ujamaa)为例(223),强调有必要拒绝将马克思主义原则普遍化为简单类别,而应该重新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在非洲背景下的意义。罗德尼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特点及其内在矛盾的理解为例,试图理解乌贾马是如何为坦桑尼亚社会做同样的事情。对罗德尼来说,这涉及多种因素:坚持在需要时进行务实性调整、解放工人的模式,以及对革命前景的承诺。罗德尼强调,就非洲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应用以国际主义为核心的严格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法。在关于过渡问题的第二篇文章中,罗德尼重申了阶级意识和辩证方法的必要性,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帝国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的固有矛盾。罗德尼同意,随着从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许多基本问题需要回答,但他认为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回答。在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中,罗德尼重新审视了去殖民化的概念(289),以及它对非洲和前殖民地民族的意义。罗德尼毫不妥协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式的或文化形式的去殖民化,因为这些去殖民化只关注了思想层面。他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去殖民化都需要认真对待国际分工问题与自然资源和财富分配的不公。此文的许多观点都与前文第一节对前殖民时代和殖民时代有关概念的质疑相联系。罗德尼认为,去殖民化的终点并非政治上的独立,因为它仅仅是整个进程中的一步。
正如开头表明的,这本书涉及广泛,这或许是它最大的优点。不过涵盖虽广,没有一个主题给人以脱节之感。实际上,他的文章与书的不同部分之间都具有高度连续性。罗德尼的分析是唯物的、辩证的,并且其核心部分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和贡献。在书中,罗德尼从未陷入唯心主义病,实际上他一直在提及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辩证地看待世界的必要性。罗德尼有关种族和阶级的部分具有高度独创性,为当代关注种族资本主义问题的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素材。此外,罗德尼的作品为后殖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这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主流。在当代世界中,很少有思想家能同时致力于理论和实践,或许罗德尼是少数几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之一,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中有许多地方值得讨论。正如安吉拉·戴维斯( Angela Davis)在书末所说,要是暗杀罗德尼的人幻想着他的思想会随着他的生命而消逝,那他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就是明证。
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