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刊物《动向》(1939)
-> 第二期
相关链接:
王凡西
世界动向
风冈〔王凡西〕
太平洋上的微妙关系
废止美日商约与东京会议
德苏关系的“突变”
大战与抗战
太平洋上的微妙关系
这次东京的英日会议,又一次地表示出太平洋上的微妙关系。被褫夺衣服的绅士刚才对东洋武士屈膝,忽而大洋的彼岸响出了一声霹雳:“老罗来也!”于是绅士的腿劲似乎就硬了一点,而各个“株式会社”的股票竟暴落下来。我们中国的报上,见到这样一种英美合作的表示,也就顿趋乐观了。
其实呢,站在自力奋斗的立场上,中国固毋须见绅士们之屈膝而悲观,也不必因美国的强硬态度而存过分奢望。“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这是不错的。我们应该理解国际的动向,更应该理解太平洋上的微妙关系。
太平洋上具有重大关系的强国凡四:英美日苏,不过苏联这国家的性质不同,不事侵略,同时又在闭门建设,对外不采取积极政策;故在本节中仅能附带述及。这儿所谈的将以英,美,日的关系为主。
在英国经略远东的历史上,第一个遇到的大敌是沙俄。那时英国的对策是:扶植日本,帮她击退沙俄,使她做英国在远东势力的看守人。然而结果却养大了日本。尤其在欧战以后,这个往日的同盟者与看守人,竟成了威胁英国在远东权益的主要敌人,甚至比过去的沙俄更加可怕了。
不过远东如果只有日本这一个敌人,那还不见得会叫“约翰牛”寝食不安的,因为这个先天不足的后进资本国家,在英国看来,总觉得难逃伦敦金钱的魔掌。所以张伯伦先生在英国下院中说过:“即使日本占据了中国,她总还得向英国借钱来进行善后。”这句话里是没有绅士式的伪善的。
不幸欧战以来,太平洋的竞技场上又多添了一个美国,而这个国家,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竟无一不强过了英国,这却使英国人遇到真正的难关了。因为美国如果独霸了太平洋,其意义即是英国利益之根本退出远东。这个打击可予英国的损失,将比日本所能给的更为彻底,故英国对她插足远东的企图,是具有更大的戒心与恐惧的。
“门户开放”的口号,不仅打击着日本,同样也威胁了英国。在战后短短的时期内,美国对华贸易跃居中国进入口业的首位;由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社会的中上阶级,都逐渐地趋向于美国,尤其当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美国在远东的地位,甚至在政治上都很快提高了。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的醋意,同时也赢得了英国的仇恨。所以一般地说来,英国战后在远东的态度,与其说她联美以制日,毋宁说是和日以对美。
这一态度的例证很多,最显著的有如伦敦的海军会议,英国相当偏袒日本的要求;九一八沈阳事变发生后,美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英国则以延宕与宽容的政策,承认日本占领满洲的“既成事实”,间接鼓励了日本对华的继续侵略;此次抗战发生后,英国始终不愿利用九国公约来对付日本,无时不刻不在准备与日本成立有利的妥协。
不过问题又不完全这样简单,因为英美的冲突虽然是最
严重的
,但至少在
目前
这个阶段上,却并没有英日冲突那样地
直接
。这里就发生了太平洋上的微妙关系。这关系如果用相当图式化的话来表示,则可得如下的方式:
英国:在暂时间或部分的问题上,拟联美以使日本就范,但在总的方向上则欲和日以对美。
美国:一方面利用日本的侵略来削弱英国在华的势力;另方面则欲利用中国的抗战,同时也利用英国的抵抗,借以根本消灭日本,而建立以“美国经济为基础的新中国”(美大使詹逊语)。
日本:暂时和美以对英,企图屈服英国,借以根本摧毁中国抗战的力量,建立“东亚新秩序”,最后与美国作太平洋上的争霸战。
懂得了这三国的基本政策以后,才能了解远东国际关系中一切似矛盾而非矛盾的现象。例如:英美两大“民治国”为什么始终不能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美国既同情中国的抗战,为什么又供给日本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军火原料?也只有懂得了这三国的基本政策,才得明白东京会议与美日商约宣告废止的意义。
废止美日商约与东京会议
美日商约的宣告废止,与东京会议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怎样的关系呢?那就得回顾我们上面的分析了。英国这次因东西不能兼顾而被迫在东京屈膝,这自然不是心服情愿的;照英国的本意,在目前是需要取得美国的协助来制服日本,例如英,美,加商约的签订,英皇英后之屈尊聘问华盛顿,鲍尔温先生之游说新大陆,无一不表示她这种苦心。但美国是“不愿被人利用的”,她遵循着自己的道路。对于英国在远东利益之减退,她心里宁可说是欢喜的;不过英国如果彻底对日妥协,或竟导成中国抗战之终结,使日本完全统治远东,那就不能使美国欢喜了。所以罗斯福得悉了有田克莱琪协议之后,遂以迅速行动,宣告商约的废止借以阻止英国对日之完全屈服,并增加中国长期抗战的决心。
罗斯福这一行动是收得了他预期的结果的,行将功德圆满的东京会议,事实上差不多已经决裂;而中国抗战的情绪,也没有东京协定宣布时那样悲观了。
英国态度所以转硬的缘故,一方面固然因为罗斯福这一姿态来得恰好,替她在东京撑了一下腰;然而另一方面,则又因为华盛顿这一表示,使伦敦不敢对东京作过分的妥协。这话怎么讲?难道英国惧怕美国吗?问题自然不那么简单。英国此次之所以不得不尊重美国的态度,原因就在英国目前的处境,不仅在远东,而尤其在欧洲,都有借住于美国“友谊”的必要。英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如果得不到美国的援助,那是很难谈到胜利希望的。所以在此次英日会议上,对于美国最所关心的法币与白银问题,不敢单独妥协,声明须由九国公约签字国来解决了。
然而谁假使说英国态度将从此强硬起来,将始终与美国一致行动,那也是错误的,不谈别的,但看哈里法克斯要“公正调解”远东“冲突”的宣言,以及伦敦关于引渡天津四华人的决定,已足以证明英国仍信守着“绥靖”日本的不变政策。
同时日本的军阀,现在积极加紧反英运动,甚至企图封锁上海,威胁香港,恐怕也会影响英国的态度;而最近德苏协定之突告签订,则更促成了英日妥协的机运。
德苏关系的“突变”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全世界的报章都认为是一种“突变”,但在一些深刻而敏锐的观察家看来,这不过是一种长期渐变的表面化而已。
在我们上一期的世界动向上,关于德苏关系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现在可以不改一字地把牠抄在下面:
讲到苏联方面,我们知道她也不是很愿意缔结这个同盟的。自从去年慕尼黑会议以后,再加以本年西班牙及法国人民阵线的失败,苏联的领导者早就放弃了“民主阵线”与“集体安全”的口号。迨希特勒刺激吞并捷克,故意把喀尔巴仟乌克兰送给匈牙利,避不与苏联接壤,并放弃了“大乌克兰”的口号,停止在报章上攻击苏联,最近又提倡德苏贸易,对苏联贷款之后,史大林的态度更不同了。利瓦伊诺夫的“辞职”,莫洛托夫的演说与齐丹诺夫的论文,便明确地表示了这一转变。莫斯科现在的心愿很明白:“不做火中取栗的猫爪”。与其和“民主”国家缔结不可靠的同盟来替人作战,还不如直接与法西斯妥协来取得中立的地位,虽然这种“妥协”与“中立”很成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目前苏联统治者心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有些人说:“苏联与纳粹党的德国绝无妥协的可能”。这只能证明这班人头脑之公式化,硬把“民主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等思想来决定国际关系,更可怜的,他们甚至连史大林的报告,与杜朗底及安娜·鲁意·斯屈朗的文章都不愿读一下。
我们上面这一段分析,曾有人加以斥责,因为根据这些人的意见,凡是说苏联有意与德国妥协的可能的,都是别有用心的宣传。如今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竟告缔结,就不得不张皇失措,大叫“突变”了。其实惊骇不过是无知的结果。
史大林与希特勒的接近,不仅可以根据我们上述的理由来预测,并且可以从去年苏联对于德国及反犹运动的缄默不言,以及本年二月二十六日美国共党之拒不参加反纳粹大示威等事实中看出来的。
苏联倘因客观形势的需要,与德国(乃至其他任何资本国家)成立外交上的妥协,这本无不可之理;不过为要准备这个妥协,竟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早就作了让步,那才是全世界进步势力的一个大不幸哩。究竟德苏协议的内容如何,因外交方式之极度秘密,一时还很难确知,不过全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人士,大概总希望苏联的执政者不致作过度的思想上与政治上的让步吧!
德苏妥协之后,国际局势将有极大的变化,这是没有疑问的。第一个结果当然是英,法,苏谈判的寿终正寝,但泽或将迅速归入第三帝国的版图,而波兰全国恐怕也要倒入希特勒的怀抱(当然因她立即引起战争亦有可能);第二,德意势力在欧洲突增的结果,中南欧的小国将悉数倾向德意轴心;第三,英法或将对德转取“绥靖”政策,奉还殖民地,以企图购取希特勒和平的诺言;或将拚命拉拢美国,离间德意,切实对德备战,另方面在远东则更将与日本谋取妥协,以便注全力于欧洲。
苏联在西欧暂时间免除了参战的束缚,在远东或将采取较前积极的立场,这是可能的,但非一定的。因为苏联此次和德的目的,只有一小半为要对付日本,而大部分在于保持中立,以便于“关门建设”。
德苏协议对于日本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是反共协议失去作用,使日本陷于孤立地位。这对于主张加入德意军事同盟的日本军阀,自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在这时,日本的统治者大概要努力同英国妥协,以图对付苏联与美国吧。
至于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便全力对英,这当非绝对不可能,不过这可能性还是很小。
在这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我们上面的预测当然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不过至少在远东,英日关系或将更形接近,美苏(尤其是美)的态度或将愈趋积极,这大概是一种可信的动向吧。至于世界大战之即将爆发,那已经不是预测的问题了。
大战与抗战
欧战爆发,对中国抗战将有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在这里只能作些简单的与大方向上的预测。欧战所能及于远东的第一个结果,恐怕是英国对日本之彻底屈服。其次是中国能向欧洲国家购买的军火与原料,行将断绝。苏联至少在初期的战争中能保持中立,故对华的援助或可增加,至少可以继续。但万一苏日成立了像德苏那样的妥协,则我们将连苏联的援助都不可得了。因此,欧洲如果爆发大战,而大战又并不波及东方(如日苏,日美间),则在最初时期只有利于日本,而是对中国抗战的一个打击。
不过在那个时候,美国绝不会错失她干涉远东的良机的。如果欧洲已处在大火之中,英法等国的势力业已从东方撤退,美国为什么不起来一击日本这疲惫之师呢?所以那时美国态度之比趋硬化,乃是无可疑问的。
中国在那时的态度自然应该利用美日的大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不过这个胜利之是否真实,又得看我们之是否能自力奋斗以为断了。
总之,未来大战并不是无条件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尤其在她的初期,抗战多半将遇到更严重的困难;倘然渡过了这个困难,我们便能利用列强间(多半是美日间)的冲突而获得胜利,但这时胜利的真实性也还是一个斗争的问题。
为要克服未来大战时的加倍困难,并使可能获得的最后胜利不致成为虚幻起见,中国的抗战必须让大众兴起,并由他们作为主体才有保障。
八月二十二日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