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卡尔·拉狄克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 来源:《1919-1927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 第1辑》,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1985年1月版,第175页
一中国革命运动的思想鼓舞者和实际领导者孙中山离开中国解放战士的队伍已经一年了。在这短短的吋间内中国的状况起了最根本的变化。孙中山所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分子,中国那时仅有工人群众零星的活动,仅有农民的游击运动。只是在孙中山逝世后,中国的工人阶级才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在他逝世后,才开始有了群众性的农民组织,他所建立的广州政府开始得到巩固,控制着整个广东省。 孙中山是在群众性的民族运动诞生前夕逝世的。他是在民族运动开始播种的时候逝世的。孙中山的活动是在中国群众性运动发生之前进行的,这一情况不能不对孙中山所发挥的思想体系(大家称之为孙中山主义[注:俄国读者可以根据孙中山的《一个中国革命者的扎记》一书了解他的思想体系。该书中文本于1918年问此,同年以俄译本出版。对于评价孙中山思想来说,这本书十倍重要于1920年出版的《中国的国际发展》一书(1925年俄译本)。后一本著作中只有前言部分具有政治意义。其余部分都是孙中山的一些秘书所代笔整理的,目的是向外国资本展示,中国是外国投资十分广阔的天地。为了评述孙中山学说,除上述孙中山的著作外,我还利用了他的美国和英国朋友出版的两本传记。一本是康德黎博士所著《孙中山与中国的觉醒》一书(1914年伦敦版),另一本是莱因巴泽尔所著《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一书(1925年纽约版)。)原作者注])打上深刻的烙印。 研究孙中山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出孙中山出身的环境,反映出还将在中国革命运动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的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弄清孙中山的学说,仔细地考察这一学说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弄清中国劳动知识分子的革命趋势及其在革命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这位中国伟大的革命者一生坚持学习,在其生命垂危之际,犹能在思想上向前迈了一大步。纪念这样一位革命伟人,如果只是试图粉饰其观点,在口头上把它说得十分激进,而不是与此相反,敏锐地、明确地弄清其观点中哪一部分代表中国革命的过去,哪一部分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那将是很不相称的。1912年,列宁根据孙中山的一篇文章就已看出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与此同时,他不仅看清而且向俄国工人指出孙中山思想与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不同之处。尽管列宁当时因对中国情况缺乏详细了解而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局部性错误,但是列宁的文章至今仍堪称是以共产党人立场评价孙中山和中国革命问题的典范。现在,从具有一般民主思想的革命大众中产生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海事件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才感到立足已稳。与此同时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也在发展壮大。在中国革命阶级两个独立组织建立的进程中,两者的联盟不断得到巩固。但是,正因为我们共产党人主张同国民党联盟,主张共产党支持国民党,我们就必须同时明确地、而不是含糊其词地把我们对孙中山建立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及其发展趋势的评价告诉工人群众。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既帮助工人又帮助国民党进行革命斗争。 二孙中山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不过这是一个力图摆脱农村生活狭小天地的家庭。孙中山十三岁时就到他经商的哥哥那儿当店员,同时在英国学校学习。因此他的经济观点是在农业和商业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以后,他在日本和美国住过,去欧洲旅行过,这使他能够了解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丰富了知识,扩大了思想境界,认识到资本主义与旧中国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相比较具有它的进步性。 人们常常把孙中山说成是民粹主义者。如果指的是渴望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超越过去,那么孙中山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他与民粹主义连系之处只在于他的观点也依附于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情绪。 “欧美国家的工业变革使这些国家的生活条件产生突然的变化。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迅速进入豪华奢侈、讲究舒适的时期。其对社会的影响正如亨利·乔治在《进步和贫困》一书中所说的相似。这位作者说,现代文明的进步就好象一根锋利的轴棒突然刺入下层和上层阶级。在这根锋利轴棒的上端不过是为数甚少的资本家。这些少数人随着轴棒的旋转日益上升,越升越高。居住在下层的是人数众多的工人。他们盘旋下降,越降越低。这就是说,富者日富,贫者益贫。这个工业革命的结果只是把福利带给这个社会的少数人,却给大部分居民带来痛苦和不幸。无须奇怪,社会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因为多数人不能继续成为少数人豪华生活的牺牲品,这是很自然的事。”(《一个中国革命者的札记》俄文版,第27—28页)
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分析是从生产成果分配不合理这一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以生产本身发生的变革为出发点。因此,当他企图制定肖己的社会纲领(见1921年3月6日的演说)时,他说:“欧美之一切不幸均因产品分配极其不当,中国则是普遍贫穷,因为中国没有大资本家。不过,这决非说不应进行社会主义宣传。那样说将是极大的错误。既然我们已看到欧美之镨误,我们便须将其除去。无论美洲也好欧洲也好,对产品分配的不当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坏榜样。”(《一个中国革命者的札记》俄文版,第120页)孙中山说中国没有大资本家,他没有注意到近十年来在沿海地区资本主义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由于他已经懂得重视资本主义技术力量,因此他提出要吸收外国资本。《中国的国际发展》一书就是完全为此而写的。威廉斯基同志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孙中山为吸收外国资本而进行的这一宣传鼓动不知是开玩笑,是讽刺,还是重演空想社会主义者携带改造社会的计划向百万富翁和国王们祈求帮助的做法。但是,傅立叶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坐在自己的斗室里等候百万富翁带着自己的钱袋来帮助他建设空想社会的基本生产消费单位时,他并不是在开玩笑。欧文老人向梅特涅递交备忘录也不是为了开玩笑。同样,孙中山在同资本主义集团进行具体谈判,以及出版书籍论述依靠国际资本主义的援助来发展中国的时候,也决非开玩笑,而是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件事的。而且将外国资本引进中国以及在外资援助下发展中国经济这一思想本身,丝毫不是什么空想。相反,可以说,孙中山关于促使国际资本在战后着手认真研究中国的原因的论述,尽管其结论未必正确,却表明孙中山是有远见的。他招出,交战双方国家的重工业在失去军用市场以后,将被迫寻求新的市场,而中国是其中主要的市场,否则这些国家重工业的萎缩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势将引起巨大危机。孙中山的这个观点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所谓资本主义稳定的进程在市场问题上遇到困难,正是这一点使中国问题极其尖锐起来。在孙中山的论述中,空想的东西只不过是他希望资本主义为了避免发生战争将会协调一致地在中国进行活动,而且能考虑到新中国的民族利益。孙中山是否真正相信这最后一点,他是不是为了引诱外资才不说出来,而希望在将来能以强大的民族运动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和影响相抗衡,这都是值得怀疑的。但是孙中山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作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必要阶段,这却亳无怀疑之处。 孙中山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而且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革命运动,那么他究竞想采取什么方法消除这一后果呢?对此他提出的唯一思想归结起来基本上是:国家有权将土地收归国有,以及随地价上涨而增收地价税。这种思想完全不是空想,但正如列宁在1912年便已正确指出的那样,这种思想只不过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消灭绝对地租,只保留级差地祖。孙中山没有制订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任何纲领。他的小资产阶级性不是表现在他认为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和必须吸收外国资本,而是在于他预见到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却没有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组织工农群众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纲领。这是因为在孙中山的观点形成时,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且尚未表现出其独立性。孙中山在战后的头几年还不相信中国无产阶级能起独立作用,直到陈炯明将军占领广州以前他对待广州工人组织的态度还是相当冷淡的。陈炯明知道这一点,巧妙地以工人利益为借口来反对孙中山。直到逝世前两年,孙中山才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以及在中国大资产阶级开始反对他的事实教育下,理解到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以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的必要性。 正直的国民党人的任务是必须极其认真地考虑孙中山对经济的观点。即使那些并非共产党人,不以解决中国未来社会组织形式为己任的人们也应当懂得,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组织的自由和保障无产阶级利益不受资本主义剥削乃是民族运动纲领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应当懂得,千百万工人是这个中国社会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如果他们的生活条件既不能让他们伸直腰来,又不能让他们参加到国家的文化生活中去,那么就不会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农民问题同工人问题一样,在孙中山的学说中很少研究。他的赋税制度关心的只是使国家能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提高地价税。凡是憧得农民革命运动重要意义的革命的国民党人,其任务应是研究改善贫苦农民状况所必需的改革,以及同日益增长的农民无地现象作斗争的问题。孙中山之所以没有研究这些问题,是由于他主要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工作,而农民运动只是到他逝世前不久才表现出来。 三孙中山的政治观点是通过对比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条件之后形成的。他曾对他的朋友美国法官莱因巴泽尔讲述,他肯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是土匪对农村的袭击和县吏将一个富裕农民的财产没收充公。公民生活没有法律保障,中国亳无秩序,这使他觉得连美国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夏威夷群岛也好象是一个天堂。他开始坚决地主张以美国的民主为基础,多次以赞美的口吻谈论林肯总统。但是,大家知道,他决定在资产阶级国家的这种民主宪法中进行重大改变。他建议以所谓五权宪法来代替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他增加的两个新的部分就是考试权和监察权。他对自己的这一发明是非常得意的。不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亳无实际意义的空洞计划。孙中山说,1912年第一次革命时期他的许多学生就是这样评价他的建议的。但是,事情并非如此。 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宪法时,没有发觉这些宪法本身便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假货色:早已臭名远扬的所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在英国王朝复辟以后根据英国条件所写的。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根本不是以民权为基础,也不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础,他捍卫能确保王朝势力的机构,他捍卫最高议院,为的正是为了不使出现“无节制的民主”。孙中山不了解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者,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资本主义使民主蜕化,尽人皆知的所谓司法独立不过是神话,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分别从两个方面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极其強烈地影响着国民代表的思考过程。孙中山一直在寻求反对这种假民主的手段,但因在资产阶级民主中没有这种手段,于是他便从中国人民的过去历史中进行探索。 封建中国设有考试机关,任何人只要在规定的各级考试中应试得中,就可以获得某个官职。孙中山想利用这种手段反对资本主义官僚机构中的徇私行为。同时他想按照中国监察官员的样式建立能监督官吏和国民代表的监察机关。大家知道,过去在中国,从中央派往各省的高级官员任职不得超过三年,以防止其培植地方势力。他们还受到监察官员的监督,这些监察官员甚至可以觐谏皇帝和要求罢免官吏。但是,人人知道,这些机关也未能使中国的官僚政体避免彻底的蜕化。考试得中者往往是那些向道貌岸然的宗师们大施贿赂的人。对于达官显贵毫无办法的监察官员则与官吏分享赃物。孙中山的建议虽未能拯救中国民主免遭一切资产阶级民主的命运,可是孙中山提出这个问题的事实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他真正希望建立能保卫人民群众利益的机构。 孙中山虽是坚贞不渝的民主主义者,但却不是民主主义的学究。他非常清楚,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他把它称之为军政时期。在为夺取政权进行斗争和政权尚未充分巩固的时候,孙中山主张实行革命专政。对他来说,民主是建设新生活的工具。这种真正革命者而非民主主义书呆子的观点,使得孙中山对待苏联实行的专政表示同情和理解。他对苏联的政权形式深感兴趣,非常希望了解其工作状况,以便弄清楚,这种政权形式是否适用于中国。他在广州失败以后的1922年以及在这之后,一直想访问苏联以研究俄国无产阶级建立的新的国家体制。 四除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外,孙中山提出了所谓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他在反对满清王朝的斗争中提出的。在华南的民主主义者阶层中,人们把十七世纪占领中国的满清王朝看作是异族,孙中山在组织反清斗争时提出汉人治汉的思想,并把它称为民族主义思想。纲领的这一部分使人非常有趣地看到孙中山的意识形态起源于知识分子思想。显然,孙中山力图建立民国,推翻满清王朝,这是正确的。但是,在民族意义上满人早就同汉人同化了。最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并不试图从阶级观点来攻击满清王朝。满清王朝不是单靠征服全国的办法执掌中国政权的。明朝被推翻不是由于满人入侵,而是由于席卷整个华中和华北的农民起义。明军总兵吴三桂向满人乞援攻打当时已攻占北京的农民大军。吴三桂和很大一部分汉族显贵变节投诚为满人效劳。满人在进入北京后,发布特别文告,声明他们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恢复秩序而来的。在旧的史料中曾经详尽叙述过的这一悲壮的中国阶级斗争史,在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程中却阐述得极其简略。 如果在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刻已经开展着反对中国反动势力的阶级斗争(现代以李鸿章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就曾千百次地与外国帝国主义勾接起来镇压革命),那么满人执掌政权这种阶级斗争性质正是孙中山极好的宣传鼓动资料。但是,孙中山当时没有碰上这种阶级斗争,不可能求助于人民群众、革命政党的阶级本能。因此他在寻求反对满清王朝的鼓动口号时,提出了反对“异族”王朝,中国人民摆脱侵略者统治的口号。 在满清王朝崩溃,1912年革命胜利以后,这个口号本来会成为反帝政策的基础,但是孙中山在反对袁世凯、拯救民国的艰苦斗争中未能保持总的反帝立场,因为它要利用帝国主义阵营中的矛盾。有时他为了反对袁世凯而向日本人寻求援助,有时又因对日本人的援助感到失望转而请求美国支援。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口号在某一时期起着对中国历代皇帝所征服的西藏、蒙古和其他地区实行民族同化这一口号的作用。这些口号不自觉地反映了商业资本和居民稠密省份希望向外扩展垦殖的农民的利益。孙中山在逝世前开始明白,中国革命越是明确地、肯定地承认蒙古人、西藏人等的自决权,放弃中国皇帝过去所征服的东西,那就越容易成为这些民族响往的中心。孙中山把民族主义口号和中国人民自决权的口号完全转为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口号幷使其具有亚洲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性质。孙中山把这个口号同联苏、联合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联系起来,排除并肃清了其中的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的反动倾向。 五通过对孙中山观点的简述可以看到,我们在这里涉及的并非仅仅是某个个人的观点,而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革命思想发展的产物。这种思想只立足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小天地,必然带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烙印。它虽然看到也懂得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却看不清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位中国革命者在思想上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是假民主,但却没有找到实现真民主的手段,因而徒劳无益地在中国过去历史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孙中山思想为进行革命斗争反对腐朽帝制而寻找根据,但他没有在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中找到这种根据,于是必然从记载王朝的非民族起源的史料中去寻找。他在资本主义世界没能找到盟友,于是只好以外国资本主义会考虑中国民族利益的幻想自慰,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表示容忍。但是,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的坚韧不拔精神。无论是在流亡国外从秘密住处派遣自己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时,还是在炮台的大炮旁亲身指挥射击时,或是在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时,他都是那样的坚决果断。孙中山既高度重视理论,又善于考虑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部分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阵营,促使他研究马克思主义,阅读列宁著作的英译本,从对社会主义抱同情态度转为持有社会主义观点。孙中山在找到苏联这个盟友后,对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寄予希望,他急剧地改变了在中国进行反对外部敌人的国内斗争时所提出的口号,把自决权的口号变成同世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口号。 孙中山遗嘱是这位中国伟大革命者思想革命最集中的表现。右派国民党人企图把孙中山学说中最初的一些提法作为他们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反对共产党人的旗帜。他们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为依据提出反对阶级斗争,拥护资本主义,拥护平常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口号。他们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学说中革命的东西,把孙中山为消灭中世纪的落后而拥护资本主义发展、为摆脱腐朽的帝制而拥护民主、为推翻满清王朝而主张民族自决等所进行的斗争,都转过来用于反对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巳经成为现实。一小撮用孙中山名字作掩护的反革命分子妄想把一贯是革命者的孙中山变成他们的思想家,这种企图必将被中国革命所粉碎。中国革命将研究孙中山学说的发展情况,它还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发展孙中山的学说。 (章任贤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