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三卷
匈牙利的战事报道
科伦3月19日。终于又发表了一份公报——第28号公报。但是,我们在这份3月15日《维也纳日报》上刊登的文件里,却没有找到关于蒂萨河畔,即主战场的报道,同时也探听不出雅布沃诺夫斯基、格茨及其一伙在什么地方。这份官方公报恰恰对最重要的事件保持了意味深长的沉默。与此相反,它却报道了帝国军队的下列巨大进展:
(1)来自特兰西瓦尼亚的消息:
“由于敌人横征暴敛,致使萨克森人地区[203]受到彻底毁灭的威胁。为了遏制这些敌人的洗劫活动,也为了夺取科克尔河防线,以便从那里继续向毛罗什瓦沙尔海伊进军,并同向比斯特里察挺进的冯·马尔科夫斯基中将先生的军取得联系,司令官普赫纳中将命令范·德尔·尼尔旅于上月28日向施托尔岑堡挺进,3月1日向马尔克特谢尔肯,2日向阿尔贝根和弗劳恩多夫挺进。3日由施图特尔海姆旅和卡利阿尼旅组成的主力军转移到那里。第一批几个旅于3月2日胜利地打了一次前卫战,翌日,三个旅全部会合了。随后,敌人逐渐被赶出叛军在科皮什郊区、大普罗布斯多夫旅舍附近和梅迪亚什郊区占领的三个阵地,敌人的损失是,死伤三百人,被俘八十五人。叛军急忙向毛罗什瓦沙尔海伊撤退。一个骑兵师和布塞克中校指挥的一个配备有两门火炮的步兵营在成功地占领梅迪亚什之后,把他们追击到那里。由于现在已准备占领毛罗什瓦沙尔海伊,同马尔科夫斯基的军和乌尔班上校以及布柯维纳的联系又重新建立起来。”
即使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也只能证明帝国军队——显然得到俄国人的援助——在贝姆受伤不能指挥时,占领了梅迪亚什。因此,帝国军队夺得了几德里土地。如果公报夸大了“已准备”占领毛罗什瓦沙尔海伊和期望与布柯维纳的马尔科夫斯基的军建立联系之事,那就必须考虑到,普赫纳在梅迪亚什,马尔科夫斯基顶多是在比斯特里察,而在这两地之间有二十至二十五德里的高山地区,并考虑到,“已准备”联系这一夸大说法,几乎就象意大利人宣称由于废除皮蒙特休战协定[209],他们“已准备”同马扎尔人“建立联系”。
此外,贝姆病重,以及塞克列人[117](有充分理由)向萨克森小市民征收理应承担的军税,以作为他们对黑黄色[101]表示热情的报酬,下列报道证实了这一点:
“海尔曼施塔特2月26日。23日,贝姆抱病来到毛罗什瓦沙尔海伊。由于截去一个手指,他的手臂情况非常危险。——谢斯堡不得不付给塞克列人三万佛罗伦协定货币[133]的军税,而最近又向他们和各地区中心要求再付协定货币十万佛罗伦。——所有报纸都在谈论十九万五千名罗马尼亚国民军的事。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一数字仅仅在纸面上而已。”
(2)来自科莫恩[119]城下的公报报道说:
“据科莫恩围城司令部报道,阿奇和格纽之间的舟桥已架好,因此缩小了对科莫恩的包围圈。本月11日,瓦赫河桥头堡的守备部队向海泰尼出击,但被魏格尔旅击退。”
迪罗克曾向拿破仑声称,科莫恩是“不可攻克的”。因此,如果没有叛变,帝国军队是进不去的,而马扎尔人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防止叛变。
(3)来自巴纳特的报道:
“在帝国的奥地利塞尔维亚军和由巴纳特的司令官中将卢卡维纳男爵指挥的部队在2月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从特兰西瓦尼亚边境直到蒂萨河的整个毛罗什河左岸的敌人已经被肃清,而且由于同阿拉德和泰梅什堡两要塞联合时我军部署得当,就使整个毛罗什河左岸得到保障,这时塞尔维亚辅助军[210]似乎已经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巴纳特州和巴奇考州。泰奥多罗维奇将军因而能够满足塞尔维亚公国政府早已表达的愿望,并把这支英勇的辅助军遣返回乡从事和平职业。本月初,辅助军搭乘两艘轮船,沿蒂萨河和多瑙河回到贝尔格莱德。3月1日,泰奥多罗维奇将军把大本营迁往蒂萨河畔的土耳其卡尼扎,距塞格丁和泰莉莎奥佩尔三小时的路程。蒂萨河两岸的先遣队正向着这两个城市推进,直抵城下。”
确实!塞尔维亚辅助军不再需要!而倒数第三号公报这样大肆渲染的,对特兰西瓦尼亚和大瓦尔代恩的伟大进军,结果又如何呢?[注:见本卷第205—208页。——编者注]毛罗什河左岸被肃清以后,帝国军队突然只采取守势,而不再继续前进!这当然事出有因,而这些原因是不应该从帝国皇家公报中找到的。关于这一点斯拉夫人的机关报《波希米亚立宪报》向我们作了报道。该报刊载了3月9日的萨瓦河来信:
“我们这里的冲突日益增多,我们的处境日益窘迫。我们取得了经验,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斗争中,我们协助上演了富有教益的关于被榨干的柠檬的童话。我们还没有从耶拉契奇总督最近的推行德语的命令给我们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我们还没有忘记,当我们听说来自塞尔维亚公国的所有志愿兵准备回家时在我们心头激起的极大痛苦,而新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地落在我们头上。譬如,文迪施格雷茨公爵几天来给拉亚契奇总主教和泰奥多罗维奇将军发布命令,解散从征服伏伊伏丁那以来在那里建立的所有民族机构,同样,撤销除帝国城防部队以外的其他一切守备部队,重新恢复旧的军管区和团[211]过去的指挥作用。元帅这一命令引起了莫大的疑虑和不满。每个人都紧张地等待着总主教的答复。答复发表之后,人们沮丧的面孔又恢复了生气,同时也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在答复中说:‘只要我还是这个国家的行政长官,我将不会承认,也不愿意去承认这一解散的命令;不应该,也不能够这样做。然而,如果您坚持您的命令,那我就把一切都解散。但我不敢担保,这个国家对此会说些什么。’泰奥多罗维奇将军的答复也同样令人满意。解散克雷姆齐尔帝国国会和废除钦定宪法[212]的消息,造成了极不愉快的印象。”
当公报向我们报道了关于围攻彼得瓦尔登的下列消息时:
“炮兵总监[103]努根特伯爵就有重要意义的要塞彼得瓦尔登投降一事,亲自进行谈判。那里的大多数军民,表现出重新承担自己义务的强列愿望,从而有希望看到,在不多几天内,这一重要军事据点同埃塞格要塞一样,将重新用帝国皇家的国旗装饰起来”。
《波希米亚立宪报》以如下的南方斯拉夫人的Miserere[213]来作为回答:
“德拉瓦3月9日。努根特把他的大本营从达利亚迁往锡尔米亚的切雷维奇,但仍须继续占领达利亚,因为它可以作为突击的据点。而我们的兵力严重不足,这多少可以从下列情况看出,常常是一支部队同时接到去两个不同地点的命令,后来查明,这种相互矛盾的命令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发出的。——在巴奇州的泰莉莎奥佩尔附近,只有三个营对付昨天提到的马扎尔部队,并且不得不屈服于优势兵力。——对彼得瓦尔登采取的军事行动,进展迅速。每天有成批的攻城炮从埃塞格往这边运。因此,至今所有关于要塞即将投降的呓语,没有一句是真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多血质的幻想。此外,还没有实现的事,毫无疑问〈!〉也许〈!!〉不久〈!!!〉即会实现。奥地利的塞尔维亚人由于边境那边的弟兄们被召回而感到极不愉快,甚至认为帝国军队对彼得瓦尔登采取军事行动是不适当的,因为他们把这一要塞视为己有,主张由自己的民族部队来占领它。这一点连同斯特拉蒂米洛维奇的内心隐情表明了一种现在还散布在群众和中等阶级中间的情绪,即等着看看究竟是马扎尔人、士瓦本人还是塞尔维亚人将统治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分立主义的利益在这里占了上风。看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对保持统一的国家更为重要。”
可以看出,在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暴风雨前的乌云笼罩着行将崩溃的奥地利联合君主国。我们以前就已经指出权奸已不大可能再依靠塞尔维亚人,这种看法是多么正确。不仅塞尔维亚人,而且所有的南方斯拉夫人对奥地利再度表现的背信弃义同样感到不满,关于这一点下面的几行报道可以说明:
“9日,阿格拉姆报纸都已登载了关于钦定宪法和解散帝国国会的报道。我们在这些报纸上没有找到流露出来的喜悦情绪。相反,10日的《斯拉夫人南方报》明显地表示愤恨,而9日的《南方斯拉夫人报》对这件事只登了几行的抱怨的话。”
对此,官方的《维也纳日报》所载来自阿格拉姆的报道可以补充:
“几天以来,来了一些游动的国民自卫军,他们擅自离开警戒线上的岗位,因为,据说他们已几个星期既未关饷又未发粮。我们不知道,情况是否确实如此,如果确是这样,那又是谁的过错。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对出人意料如此热心献身于警戒任务的警卫部队的归来感到遗憾,因为扣发军饷在自卫军中引起的猜疑,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恶果。然而,不管怎样,希望可尊敬的总督议事会[145]找出自卫军这次擅自归来的原因,并把它公之于众,最后还要严惩应负此咎的人。”
因此,对马扎尔人来说,所有来自斯拉夫南方的危险都已排除。这尤其是因为,这位仅次于斯特拉蒂米洛维奇的最孚众望的塞尔维亚领袖克尼查宁,也回他的家乡(土耳其塞尔维亚)去了。
(4)公报突然用一种极其天真的方式承认,匈牙利游击队又在奥地利人后方一直推进到多瑙河,正如马扎尔通讯完全正确的报道一样。其内容如下:
“沿多瑙河的水路交通,被几伙武装国民军切断。敌对的狂热分子把这些国民军纠集在考洛乔、保陶伊和绍尔特地区,并企图利用他们使已经完全平静下来的多瑙河右岸波克什和城堡一带发生骚乱。芬夫基尔兴的城防部队得到来自斯拉窝尼亚的赖歇上校指挥的一支相当的增援部队。这是一支奉元帅文迪施格雷茨公爵殿下之命于三天前乘十五艘驳船开往多瑙河两岸那些不安宁的地区去的远征军。炮兵总监努根特伯爵的军的一些部队,由上校莱德勒尔男爵率领驻在塞克萨德和莫哈奇。这些部队采取作战行动,将遏制那些一伙伙的分散孤立的敌人所进行的无休止的冒险活动,并将会保证这些受威胁地区的长期安全。”
“将会保证安全”!帝国皇家的公报从来不报道已真正实现的行动,而是经常报道有待于实现的行动,这种做法用得越来越多了。如果韦尔登不放弃这种手法,甚至连《科伦日报》也不可能长期地为他的公报辩护了。
下列事实足以说明问题:农民已经起义,这是现实,而奥地利人将平定他们,这是将来的事。
这就是公报所报道的一切。官方文件的这种沉默幸亏不妨碍我们收到关于蒂萨河的其他消息。一份通讯声称,马扎尔人又从索尔诺克撤出。奥地利公报的沉默,证明这是谎言。相反,帝国军队在那里的处境却是很糟糕的。3月10日《波希米亚立宪报》从佩斯发出哀叹:
“如果马扎尔人的口头公报有百分之一是可以相信的,那么匈牙利人最迟3月15日就已进入佩斯—欧芬了。就我个人而言,我总还是坚信帝国军队的胜利。据相当可靠的消息说,奥地利军队昨天还在奥博尼;但据本地不满分子的报道,帝国军队已撤退到采格莱德后面很远的地方,而匈牙利人经过刺刀冲锋占领了这个地方。今天大概要进行决战。愿胜利之神与帝国国旗同在。我并不迷信,也不相信预感,但如果3月15日这一天会顺利渡过,那我的心将跳动得比较平静。我就是相信,使佩斯—欧芬遭受危险的最后的火星将会在这一天熄灭。据说,匈牙利人坚决要以强大的军事行动来庆祝这一天。”
因此,布达佩斯仍然是有危险的!——此外,维也纳石印通讯[175]写道:
“相反地,关于帝国皇家军队遇到顽强抵抗的报道,说法都是一致的。虽然这支军队有十四万八千人,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作战部队。据报道说,匈牙利骠骑兵是以有勇气和胆量著称的,特别是瓦尔莫登胸甲骑兵团[105]在这方面吃过苦头。帝国皇家军队在目前宿营的各地区遭到不友好的对待,也使战局更加恶化。”
据可靠消息报道,帝国军队占领的最远的村庄马克拉尔,已被他们烧毁,因为那里有五辆弹药车落入马扎尔人手中。五名所谓罪犯立即被处决。这就是高贵的文迪施格雷茨所进行的文明战争,他企图以此来保证以前从他手中溜掉的胜利。他还发表了下列布告,其主要内容我们昨天已指出[注:见本卷第251页。——编者注]:
佩斯。“兹规定如下:
(1)今后部队征用的一切物品应由参与匈牙利叛乱之贵族和市民负担,并不得要求赔偿或补偿。
(2)凡参加叛乱或以任何借口同情国民军的城市或村镇亦属此列。
(3)凡在帝国皇家军队到来时,离开其职位或住所,从而不仅造成军队给养困难,并且侵害贫苦的和无辜的居民阶级的州、地区、市和村镇的长官,以及公职人员和地主,其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将立即被征用和没收,产物和牲畜一经发现立即充作帝国皇家军队的给养。凡恶意制造帝国国库损失,或迫害皇帝陛下忠诚臣民,或在可能发生此种情况时不全力加以阻止的任何个人或官吏亦属此列。
(4)帝国皇家军队需要的其余给养,将向另一部分对我们最仁慈的皇帝和国王
[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编者注]陛下的神圣的正义事业抱消极态度的较富裕的贵族和市民征收。但这种征用发给收据,并保留其补偿权。
(5)农民虽有义务立即无异议地送缴帝国皇家军队司令官所需之征用物。但他们将得到充分补偿,本布告所列的1、2、3类的财产将作为担保。
(6)凡因对皇帝陛下忠贞不贰而受到叛军危害或将会受到危害的人,更有权要求补偿其全部损失。
(7)如上述三类的财产不够第5、6款中所保证的补偿,当事人的损失将由公正的委员会作出切实的估价,并根据情况按公平的原则,由该州或整个国家分担。
帝国皇家军队元帅
阿尔弗勒德·文迪施格雷茨公爵
1849年3月10日于欧芬大本营”
|
枪杀又开始了。《布勒斯劳报》写道:
“据13日来自佩斯的消息说,在卡波尔瑙附近被俘的发伪誓的扎尼尼步兵团[105]少校,按军法被枪决。”
但愿科苏特不会忘记对这种无耻的谋杀采取适当的报复措施。
这些措施加上文迪施格雷茨“公爵先生”顽固的沉默,比任何其他事情更能证明,帝国皇家军队的优势兵力在蒂萨河畔的处境有多么美妙,将会多快地“结束匈牙利战争”。
我们终于得到来自喀尔巴阡山的下列一则简讯。它只是证明,帝国军队在那边山上的进展是多么微小,齐普斯的老百姓对那些完全由无赖组成的斯洛伐克的所谓国民军[95]是多么厌恶。我们已多次说过,斯洛伐克的人民群众支持马扎尔人。文章说:
“卡绍3月3日。拉姆贝格元帅颁发了一份布告。据此布告,命令居民象尊敬帝国军队那样尊敬斯洛伐克国民军。根据文迪施格雷茨今年1月的布告[214],同时授予上述国民军的首领以全权,把任何敢于攻击他们的居民点夷为平地。——明天,胡尔班、施图尔以及其他被选出的〈!〉斯洛伐克人民信得过的人(!)将前往奥里缪茨,以便向皇帝报告他们人民的正当愿望和疾苦。”
施图尔和胡尔班两位先生是斯洛伐克人如此“信得过的人”,以至他们多次被这些斯洛伐克人经过雅布龙卡山口赶到莫拉维亚去!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文迪施格雷茨11日的布告,他在其中指出,叛军坚持的事业,只在很小程度上是民族事业,因为在一百名俘虏中,至少有六十名是属于各个不同的民族的。
此事有待证明!但是,对马扎尔人的指责恰恰一直是,他们的斗争是民族斗争,不是争取自由的斗争!真的,没有人能比一个奥地利元帅更狡猾了。就在这份布告中,处于困境的文迪施格雷茨要求志愿兵同马扎尔人作战。
这是我们的邻居,《科伦日报》的先生们的好机会!
弗·恩格斯写于1849年3月19日
载于1849年3月20日《新莱茵报》第250号
原文是德文
|
注释:
[95]指为反对匈牙利革命,经奥地利当局路·施图尔和约·胡尔班允许而建立起来的斯洛伐克军。1848年9月由四百五十人组成的军进入斯洛伐克领土,以期引起反匈牙利人的起义。该军没有得到广大斯洛伐克群众的支持,在月底被匈牙利军队驱散了。1848年11月底胡尔班带了一支人数不多的志愿队再次同奥地利军队一起参加对匈牙利人的军事行动。然而斯洛伐克的基本群众站在匈牙利革命一边。1848年12月,在奥地利将军施利克的军侵入东斯洛伐克时,匈牙利革命军补充了大量斯洛伐克志愿兵。在反对帝国军队的战斗中,斯洛伐克山地人表现得特别突出。——第103、193、223、260、383、438、445页。
[101]黑色和黄色是奥地利帝国国旗的颜色。——第108、117、194、209、219、254、305、307、368、371、375、404、408、429、432、450页。
[103]炮兵总监是奥地利军队中仅次于元帅的第二级军衔。职位相当于大将。在某些军队中它一度保留原来的意思,即炮兵司令。——第110、256、284、295、324、350、407、418页。
[105]1868年以前,奥地利军队中的团和其他独立战斗单位,都根据其长官的名字命名或直接使用该部队的“支配者”(Inhaber)的名字。这一习惯早在雇佣军时代就形成了,那时团长必须自己出钱作团队的经费,从而取得任命该团军官和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团的权利。随着军队经费越来越多地转归国家负担,军队的长官也变成了纯粹名义上的荣誉职位而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权力。除了团和营的长官外,出现了指挥官。当某一战斗单位的长官是一个实权人物,而且往往是外国人后裔时,就可能委任一个第二长官,他的名字也作为该支队的队名。
此处指的是第五十八加里西亚步兵团,其长官是斯蒂凡大公。——第111、127、163、190、202、210、212、220、259、265、329、353、383、423、425、433页。
[117]塞克列人(或塞凯伊人)是匈牙利人的种族集团。十三世纪匈牙利国王将其祖先迁移到特兰西瓦尼亚的山区去保卫边疆。他们大部分是自由农民。塞克利人居住的地区通常被称为“塞克列领地”(Seklerland)。绝大多数塞克列人站在匈牙利革命一边。——第116、139、145、151、166、174、178、180、191、199、206、222、240、254、281、316、397、399、410页。
[119]科莫恩要塞(科马罗姆)位于匈牙利西北部,1848年底到1849年初奥地利军队发动进攻时,它仍然留在奥军后方的匈牙利人手中。后来该要塞经受了奥地利军队的围攻,并在匈牙利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第117、212、252、254、263、298、303、306、314、319、326、329、331、337、365、370、383、391、398、409页。
[133]协定货币——1753年在奥地利采用的二十古尔登币制或协定货币制度。该币制确定了国内货币流通以白银为基础。按照该币制的规定,一个纯银科伦马克(约为白银234克)可铸造二十个古尔登。从这时起,金币或银币被称为协定货币,因为根据相应的协定,巴伐利亚也实行这种币制。虽然十九世纪初硬币实际上在流通中被统称为“维也纳通货”的各种纸币所排挤,金属货币又几乎停止铸造,但仍按协定货币制度进行结算。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加,特别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协定货币对纸币的比价不断提高,这也就促使老百姓把金币和银币收藏起来。——第135、189、251、254、301、406页。
[145]总督议事会(总督厅)是1848—1849年革命时期的克罗地亚政府。——第146、178、226、257页。
[175]石印通讯(Litographische Korrespondenz)是奥地利当局出版的半官方出版物,目的是根据需要影响社会舆论。——第191、205、222、250、258、271、284、294、302、326、329、358、408、433、441、450页。
[203]地区中心(Stuhlortschaften)是萨克森人(见注142)居住的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分为九个地区和两个地区。——第241、253页。
[209]1848年8月9日,在库斯托查战役失败和米兰陷落后,撒丁国王查理-阿尔伯特与奥地利签订了可耻的休战协定,把伦巴第、帕尔马和威尼斯割让给了奥地利。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查理-阿尔伯特被迫于1849年3月废除休战协定,并重新开战。——第254页。
[210]指来自塞尔维亚公国的塞尔维亚志愿部队。该部队在克尼却宁指挥下,参加了在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领土上反对匈牙利人的军事行动。——第255、300页。
[211]1849年春,帝国当局企图削弱塞尔维亚民族运动,坚决要求克尼查宁指挥的志愿部队返回塞尔维亚公国。同时向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派驻正规部队,开始解散地方的权力机关,解除人民的武装,恢复以前的边屯区的组织(并见注139)。——第255页。
[212]指1849年3月7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散奥地利帝国国会。1848年10月维也纳人民起义时,帝国国会迁往莫拉维亚的克雷姆齐尔。
钦定宪法是根据1849年3月4日的敕令颁布的。宪法规定,皇帝及其大臣享有整个一切行政权,并通过了管理帝国的官僚集权原则。该宪法在恢复专制制度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256、486页。
[213] Miserere——天主教赞美诗“Miserere mei domine”(《不要伤害他,我主》)的简称。——第256页。
[214]1848年12月26日的文迪施格雷茨公爵布告威胁说,凡持有武器者将被处以绞刑,凡袭击帝国军队和辎重车队的居民点将被摧毁。——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