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
弗·恩格斯
棱堡
在古代筑城中,城墙是用圆形塔楼或方形塔楼从侧面防守的,当强攻的敌人遇到护城壕被迫停止前进时,被围者可以从塔楼向敌人射箭,并利用军用器械发射投掷物。欧洲出现炮兵以后,这种塔楼开始建造得相当大,十六世纪初,意大利工程师们终于将圆形或方形塔楼改为多角形塔楼,这样就建成了棱堡。棱堡是不等边的五角形工事,它的一边面向要塞内部,因此对面的凸角向开阔地突出。形成凸角的两条长边称为正面,而把两条长边同城墙或垒墙连接起来的两条短边称为侧面。正面对付敌人的远程火力,而侧面以自己的火力掩护护城壕。最初的意大利棱堡还带有它的前身古代塔楼的痕迹。它构筑在离主墙很近的地方,凸角很钝,正面短,胸墙的表面用石块一直砌到顶端。这种小型棱堡的侧面主要是用来掩护连接两个棱堡的中堤前面的护城壕的。因此侧面和中堤垂直。这些棱堡位于多角形要塞围墙的每个角上,或者,如果多角形要塞的一边过长,这条边的一部分处在两个突出侧面的步枪有效火力范围以外,那末就在中间构筑中间棱堡,这种棱堡叫做piatta forma〔台堡〕。
随着十七世纪攻城炮的改进,需要有更大的棱堡,中堤很快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这时攻击的主要对象是棱堡。侧面的作用也有改变:这时侧面必须主要沿着邻近棱堡的正面前的护城壕进行纵射,并且侧面已不再和中堤垂直,而是和邻近棱堡正面的延长线(称为防守线)垂直。垒墙的石砌部分的高度减低了,这是为了使斜堤或者较低的外围工事的胸墙能够掩护它以防避敌人的平射火力。因此,老的法国派和德国派的代表们,以后的沃邦和库霍尔恩都曾对棱堡的形式和规模做了多次的改变,直到大约1740年科尔蒙太涅发表了他关于棱堡筑城体系的著作[66]为止;科尔蒙太涅的筑城法通常被认为是棱堡筑城体系中最完善的。科尔蒙太涅的棱堡具有尽可能大的规模;它的侧面和防守线接近垂直,而不完全垂直;外围工事也相当完善。
棱堡有实心的或空心的两种。实心棱堡的整个内部填实到土堤的高度,而空心棱堡是沿着棱堡的内边筑土堤,土堤很宽,足以放置火炮,而工事的中心是空的。在实心棱堡里有时构筑封垛,这是一种各边与棱堡的各边相平行的工事,它们构筑得很高,以便火炮从这里可以超越棱堡的胸墙进行射击。由于这种封垛的制高位置,通常在封垛里放置射程最远的火炮,以便从远距离用炮火骚扰敌人。
自十六世纪起,以棱堡为基础的筑城体系是唯一被公认的体系,直到十八世纪末,蒙塔郎贝尔才提出了一些不设棱堡的新的筑城方法。其中最受赞许的是构筑远离海岸的要塞的多边形体系或侧防暗堡体系,以及配置几层火炮的穹窖岸防炮台体系。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9月14日左右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2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66]指科尔蒙太涅的著作“军事建筑学即筑城法”1741年海牙版(《Architecture militaire,ou,l’art de fortifier》.La Haye,1741)。——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