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35卷 前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18年7月底至1919年3月上旬即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阶段的著作。 苏维埃俄国1918年春获得的和平喘息时机未能持续多久,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又把战争强加于工农国家,迫使苏维埃人民中断了刚刚着手进行的和平社会主义建设。帝国主义集团的垄断资本家不甘心丢掉他们借给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几十亿卢布的债款,不甘心放弃他们在俄国拥有的工厂、矿井和所取得的巨额利润。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就准备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而俄国退出战争又使它们在对德作战中失去了俄国军队的支援、失去了牵制德军的力量,这更引起它们的不安。3月,英、美、法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日、美、英军队相继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5月,由英、法策动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发动了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与此同时,德帝国主义者不顾布列斯特和约的约束,继续对苏维埃国家进行掠夺。到8月,苏维埃俄国的很大一片国土被侵占:欧俄部分的北部被英、法所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一大部分被捷克斯洛伐克军所占领;南高加索和中亚细亚遭到英国的武装干涉,而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则被德军入侵。1918年秋,协约国英、美、法在击败德国后更把军队调来进攻苏维埃俄国。帝国主义者的武装干涉鼓动了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场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所策动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使革命向纵深发展,不仅在城市、也开始逐步在广大农村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动员一切人力和物力来保卫国家,苏维埃政权宣布全国为统一的军营,采取了后来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国家按严格的集中制管理一切工业生产,不仅把大工业、而且把中等工业以及一部分小工业收归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把全部剩余产品缴纳给国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和工业品;取消货币流通而代之以实物交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使劳动军事化,等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表现于经济生活中,也表现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过渡是从1918年夏到1919年春逐步完成的,它的执行一直持续到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时。 本卷的头一篇文献是列宁1918年7月29日《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工厂委员会和工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分析了苏维埃俄国所面临的形势。列宁指出,英法帝国主义者向苏维埃俄国发动军事进攻,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推翻工农政权,而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富农必然同任何外国人相勾结,背叛人民,出卖祖国。列宁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到了最危急的时期,“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存亡问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完全归结为战争问题”(见本卷第13页)。列宁说,既然形势迫使我们重新进入战争状态,我们就必须号召大家拿起武器来;我们的迫切任务就是保持住苏维埃政权,保持住这个社会主义的火炬,继续使它尽可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烧得更旺。1918年10月22日列宁在同一会议上作的报告以及会议所通过的决议,还有列宁在此期间在党的、苏维埃的以及各种群众组织的会议上所作的大量讲话和报告,其中心内容都是如何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全面支援红军和巩固后方。 列宁密切注视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给美国工人的信》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促进了外国无产阶级反对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抗议运动的发展。列宁在信中向美国无产阶级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讲述了苏维埃国家所实行的伟大革命改造和爱好和平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正受到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帝国主义者的军事进攻。列宁指出,美国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但它也成了贫富最悬殊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小撮亿万富翁肆意挥霍、穷奢极欲,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却濒于赤贫境地。列宁认为美国革命无产者担负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毫不调和地反对美帝国主义。而对另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列宁更是寄予莫大希望。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的过程在本卷的文献中有较多的反映。获悉德国发生政治危机的最初消息,列宁即建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同工厂委员会代表和工会代表举行联席会议,他10月2日在给联席会议的信中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尽力援助德国工人。这一时期中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所取得的胜利也都使列宁欢欣鼓舞,11月3日他在庆祝奥匈革命的游行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而德国反动派杀害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的罪行则激起了列宁的无比义愤,《在抗议杀害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1月19日)以及此后的许多文献都表明了这一点。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进行使粮食问题成了苏维埃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本卷中的许多文献都涉及这个问题。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春就实行粮食垄断,同粮食投机活动和私贩活动展开斗争。到1918年夏,出现了粮食极端困难的局面。列宁8月初写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提纲》拟制了基本的粮食政策,人民委员会据此制定了若干法令。为了保障红军和城市工人的起码的口粮供应,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又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核心。列宁1919年1月17日《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和全俄工会代表大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在全面阐述苏维埃政权的粮食政策时对余粮收集制作了必要的说明。粮食问题同运输问题有密切关系。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子切断了苏维埃共和国同粮食、原料、燃料主要产区之间的交通线,这更加剧粮食工作的危急状况,也使工厂因无原料和燃料而停止生产。列宁1919年1月28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大家都来做粮食工作和运输工作!》一文,号召竭尽一切努力搞好粮食工作和运输工作。 收进本卷的《给叶列茨工人的信》、《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给各级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电报的草稿》、《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1918年11月27日)、《在莫斯科全省苏维埃、贫苦农民委员会和俄共(布)区委员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2月8日)、《对一个农民的询问的答复》等文献论述的是如何对待中农、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个问题关系到反对白卫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的成败。中农问题是工农联盟的一个重要问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的是中立中农的政策,因为那时中农对苏维埃政权还不信任,甚至抱敌对态度。切身感受促使中农转变立场,他们从大量事实中看出,只有苏维埃政权才是外国武装干涉的抵御者、祖国的保卫者。大批优秀工人下乡、带去社会主义思想,贫苦农民委员会在农村广泛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进行反对地主和富农的斗争,这些对争取中农起了决定作用。鉴于形势的变化,必须改变对中农的态度,必须从中立中农的政策改变为同中农妥协的政策。列宁指出:中农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在任何问题上宣布过要同中农作斗争,也没有进行过这种斗争;它主张同中农妥协,对中农作一系列让步,同中农结成联盟。列宁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口号:“善于同中农妥协,——同时一分钟也不放弃对富农的斗争,完全地紧紧地依靠贫苦农民——这就是当前的任务。”(见本卷第191页)这个口号为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批准。中农和手工业者,以及其他许多具有同他们相同生活条件和观点的职员、军官和一般知识分子等,属小资产阶级。在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介于这两个阶级之间、可归入小资产阶级经济范畴的一切社会成分,必然在这两种决定性力量之间摇摆不定。俄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征。1918年秋,小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派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分裂,它们的一部分对布尔什维主义先是从敌视转为中立,然后又转为支持。列宁认为应该设法促成这种转变,善于利用这种转变,以加速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重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农村只是完成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1918年11月6日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庆祝十月革命一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城市里的十月革命对农村来说,只是到1918年夏天和秋天才真正成为十月革命。”(见本卷第140页)列宁在这一讲话以及《在中部各省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8年11月8日)和《在全俄土地局、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2月11日)中都阐明,农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根本改变受剥削和奴役、贫困、愚昧的状况。列宁说:“只有实行共耕制才是出路”;“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这就是摆脱小经济的弊病的出路,这就是振兴农业,改进农业,节省人力以及同富农、寄生虫和剥削者作斗争的手段”。(见本卷第174页)但是,列宁深知:由个体小农经济过渡到共耕制,是一场触及千百万人生活方式最深处的大变革,只有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到人们非改变自己生活不可的时候才能实现;在小农经济的国家中,不经过一系列渐进的预备阶段,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列宁要党的工作人员注意恩格斯在这方面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不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象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永远也不能许诺小农给他们保持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只能许诺他们说,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用强力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 载于本卷的《在莫斯科中央工人合作社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8年11月26日)、《在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12月9日)等文献阐述了合作社问题。合作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工人、小生产者(包括农民)、职员在经济上进行互助、同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而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在俄国,它联合着工人、手工业者以及零星分散的农民阶层,在实际上建立了大的经济组织;合作社也是社会主义的成果之一,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供应方面或分配方面就是一个统一的合作社,没有合作社组织网,就不可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列宁说:“合作社是一笔极大的文化遗产,必须加以珍视和利用。”(见本卷第198页)旧俄留下的合作社具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性质,它的领导者多为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成员。苏维埃政权竭力使合作社从资本主义的附属品变成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布尔什维克党不拒绝同旧的合作社工作者一道工作,并且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们的机构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指出:在经济遭到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必须调整供应机构的情况下,首先就要使合作社在组织全体居民的物品供应和分配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合作社应该吸收下层群众参加供应工作、改变领导机关的成分;要克服合作社保持“独立”的倾向,使合作社建立的勋业同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勋业融合起来。 列宁注意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列宁1918年7月30日《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想让旧机构适应新的管理工作,而是在铲除旧机构之后克服困难去重建一切;事实证明,新阶级把管理工作抓到手里以后是能胜任这项任务的。在一些文献中,列宁号召更加积极地和广泛地提拔劳动群众的代表独立担任管理国家的工作,与此同时,列宁提出要大胆使用各方面的专家。列宁认为,如果连知识分子这样的资本主义文化遗产都不利用,那就无法建设政权。列宁反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拖拉作风和松懈现象,他所拟的《关于苏维埃机关管理工作的规定草稿》要求一切苏维埃领导机关立即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而尽量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用,要精简机构,调整、统一和合并管理同类业务的各部门。这一草稿以及列宁1918年12月25日《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还专门论证了集体管理和个人负责的关系。该草稿一开始就提出:“苏维埃机关的管理工作问题一概通过集体讨论来决定,同时应当极其明确地规定每个担任公职的人对执行一定的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所担负的责任。”(见本卷第359页)而在该讲话中,列宁进一步指出了经过集体讨论的任务无专人负责、有时不能完成的现象。列宁说,集体管理不应成为实际工作的障碍,无论如何不要把实行集体管理制变成说空话、写决议、作计划、闹地方主义。列宁指明:“从集体执行过渡到个人负责,这就是当前的任务。”(见本卷第392页)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就列宁的讲话通过的决议中反映了列宁关于企业和机关工作从集体管理制过渡到领导者个人负责制的建议。 以苏维埃俄国文化建设问题为内容的文献占有本卷的一定篇幅。列宁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以改变俄国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状况。列宁在他所拟的《人民委员会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学校招生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证志愿上高等学校的人都有升学的机会,要求学校首先必须招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出身的人,并普遍发给他们助学金。列宁《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8月28日)指出,劳动者渴求知识,知识是他们争取解放、获取胜利所必需的武器,他们遭到挫折就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现在要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这一讲话以及《在全俄国际主义者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1月18日)都批判了所谓“学校可以脱离政治”的错误观点,指出这是资产阶级虚伪立场的表现之一。列宁在后一讲话中说:实际上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贯彻资产阶级政治作为办学的重点、竭力通过办学替资产阶级培养人才,而社会主义学校应该同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建立密切联系、拥护苏维埃政权;当然,改造学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能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列宁《在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1月24日)还指示加强社会教育,使其收到实效。列宁赋予图书馆工作以重要意义,他专门拟了《人民委员会关于图书馆工作的决定草案》,他在《致教育人民委员部》的信件中详细询问了教育人民委员部讨论图书馆问题的情况,并对如何整顿图书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为了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莫斯科在市内修建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十月革命烈士纪念碑,1918年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这一天,列宁先后在这两个纪念碑揭幕典礼上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 列宁认为苏维埃报刊、政治读物应该大力宣传新事物、研究和总结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经验和成就。列宁写的《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要求“少谈些政治”,批评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在报纸上占的篇幅太多;要求“多谈些经济”,希望报纸搜集、审核和研究新生活建设中的各种事实。列宁认为,革命报刊必须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不能对这些默不作声或者做官样文章、走过场。列宁呼吁:“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见本卷第93页)列宁写《一幅说明大问题的小图画》是为了推荐一本优秀的政治读物——亚·托多尔斯基的《持枪扶犁的一年》。列宁认为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用实际例子生动地介绍了一年来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工作经验。 列宁的名著《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在本卷中占中心地位。列宁的这一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首领之一卡·考茨基的机会主义观点。列宁认为,当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实际提上日程的时候,把考茨基的那种叛徒的诡辩和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分析一下是必要的。考茨基歪曲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诋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宣称起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运动原始状态时代的产物,似乎无产阶级只要成为民族的多数、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条件下达到“足够的成熟和文明程度”就能解放自己,因而竭力吸引工人的注意力离开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给工人制造资本主义可以自行演变为社会主义的幻想。考茨基诬蔑布尔什维克不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因而不顾俄国经济的落后力图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一一揭穿了这些诡辩。考茨基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定义,否认这一概念的主要标志——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暴力。列宁说:“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在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尝试。”(见本卷第255页)列宁指出,革命暴力是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条件。考茨基不对资产阶级国家进行阶级分析,提出了“一般民主”和“一般专政”的问题,证明民主“优越”于专政,从而证明无产阶级专政对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用处。列宁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对立并且指出,只要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考茨基对苏维埃政权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的实质进行歪曲。列宁指出:在俄国,由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第一次出现了民主的最高类型——无产阶级民主,苏维埃政权就是它的一种形式,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在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国家中,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不让群众参加管理,而苏维埃政权却在世界上第一次吸收劳动者直接地积极地参加对国家的管理。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在帝国主义战争、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期间的策略是正确的。列宁写道:“这个策略是唯一国际主义的策略,因为它尽力做到在一个国家内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便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见本卷第294页)列宁强调指出,布尔什维主义向各国人民指出了摆脱战争惨祸和帝国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各国劳动群众愈来愈坚信“布尔什维主义是可供各国效法的策略典范”(见本卷第295页)。 收载于本卷的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出版以前用同一题目写出的一篇文章,还有《论“民主”和专政》、《在全俄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19年1月20日)、《给欧美工人的信》,以及提交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等,也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本卷末尾部分收载了列宁有关共产国际成立的一些著作:《对〈第三国际基本原则〉提纲的意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争取到的和记载下来的东西》、《关于共产国际的成立》等。随着西欧革命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开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组织,1918年底至1919年初德国共产党也举行了成立大会。为了把国际无产阶级的一切优秀革命力量团结到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旗帜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终于宣告成立,于1919年3月初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认为,共产国际的成立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它把群众在日益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已经赢得的东西记载下来了。共产国际的成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列宁说:“被革命工人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光辉地加以证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帮助我们懂得了当前事变的发展完全合乎规律。今后它还将帮助为推翻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而斗争的全世界无产者更加明确自己的斗争目的,更加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加扎实地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见本卷第506页)。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37篇,其中有《在罗戈日区群众大会上的讲话》(1918年8月9日),《关于切实遵守法律的决定提纲草稿》、《关于国防委员会的任务和工作安排》、《对土地共耕条例草案的意见》、《人民委员会关于北方大铁路修建工程租让问题的决定草案》、《关于协调全俄肃反委员会、铁路肃反委员会和交通人民委员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消费公社的提纲》等以及《附录》中的全部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