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布哈林 -> 食利者政治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的价值和利润理论(1914)
第五章 利润理论(续)
1.对现时财货评价过高的两个原因:不同时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对未来财货经常评价不足
在上一章我们看到,利润的实现发生在资本家销售其商品的过程中;而利润潜在地产生于购买劳动的过程中。对现时财货的主观评价通常超过对未来财货的主观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决定了客观交换价值和价格,因而通常是现时财货不仅在主观价值上,而且在价格上都超过同一种类的未来财货。[1]资本家在购买未来财货首先是劳动时所支付的价格,[2]与出售由于生产过程(未来财货“成熟为”现时财货)而获得的商品时所赚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形成资本利润。因此,我们应当从分析客观价值而在每一个具体场合却是价格所赖以形成的主观评价开始,仔细研究这种利润的形成。
庞巴维克提出了对现时财货的评价高于未来财货的三个原因:第一,不同时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第二,对未来财货经常评价不足;第三,现时财货的技术优势。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庞巴维克的论据。先从第一个“原因”开始。庞写道:“能够引起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价值差异的第一个基本原因,在于不同时间内供求(Bedarf und Deckung)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3]对现时财货给以过高评价的这个“原因”,一般会在两种典型的情况下遇到:一种是在人们遭受困难处境的所有情况下;另一种是在期望将来生活有保证的那些人(刚开始行医的医生、律师等)的评价中。对这两类人来说,“现时的”100卢布要比“未来的”100卢布重要得多,因为将来在他们各类人那里“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一切可能在更有利的水平上确定。但确有许多人,对他们来说需求与财货之间确实恰好成反比,也即现在是相对较好的状况,而将来却是最坏的状况。庞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现时财货,比方说是现时的货币盾,可能或是在现在的时间、或是在将来的时间的使用。这尤其应当说到货币,因为货币是可以被保存的。这时现时财货与未来财货之间的关系将是这样的:未来财货仅仅是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现时财货不仅能够满足这些未来需求,除此之外还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满足分布于时间顺序上较临近的时间段上的那些未来的需求。这里一般来说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现时需求和邻近的未来需求较之谈及的未来需求并不那么重要,现时财货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保留,并用于满足未来的需求;其价值将决定于这些未来需求的重要程度;因此,这里现时财货就其价值而言将与未来财货相等。[4]2)现时需求更加重要,这时现时财货就其价值而言超过未来财货,因为后者仅可以从未来的需求中取得自己的价值,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现时需求中取得价值。由此得出结论,现时财货在价值上可能等于但不能少于未来财货。但按庞的见解,由于在不久的将来总是有物质状况相对恶化的可能,甚至相等的情况也在减弱,这种可能性为现时财货提供了更有利使用的某些机会,而这些机会则是未来财货所没有的。“因此,现时财货就其价值而言至少是等于未来财货,通常来说,由于其作为储备的可应用性,现时财货具有优越性”。[5]在庞巴维克看来,只有当现时财货的保存出现困难或完全不可能保存的情况发生时,才会有例外。因此有三类人:1)那些现在比将来处于更坏条件下的许多人,他们对现时财货的评价更高;2)那些有可能持有现时财货作为储备基金并将其用于满足未来需求的许多人,他们对现时财货的评价或是与未来财货相同,或是稍高一点;最后,3)那些“现今和将来的联系被特殊情况阻碍或威胁的”为数不多的一些人,这些人对现时财货的评价低于未来财货。因此整个说来,当谈及现时财货时,主观评价有抬高的趋势,当谈及未来的同一数量财货时,主观评价有压低的趋势。
这就是过高评价现时财货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就分析这个“原因”。首先应当指出,总的说来,这样提出问题受历史的局限。也就是说,它仅仅对易货经济是可能的,而对所有的自然经济类型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在那种情况下,后一种状况不仅对保存不好的产品,而且正如皮尔松和博尔特克维奇所正确指出的,对其他产品也适用。“被提供给延续自己生命所需的这些数量的煤和葡萄酒等等的那个人,肯定会对此十分感谢,——皮尔松在讨论庞巴维克的理论时这样指出。不过,皮尔松本质上赞同这种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金钱是另一回事”。[6]
接下来我们看到,在庞巴维克看来,对现时财货比未来财货评价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时财货能够满足其借以取得自己价值的更加重要的未来需求。假定我们有一个现在能得到较好保障但并不指望在未来也如此的人。他现在拥有的10盾能够满足现在100个单位的需求;由于将来我们这个人拥有的盾将减少,从而这10盾的价值比方说提高到150个单位。由此可以断定,我们这个人对将来10盾的评价高于现在的10盾。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庞却得出了另外的结论。也就是如他所说,由于现在的10盾可以被保存并可用于将来,因此这10盾现在已经有未来盾的价值。这样,这里未来价值反映于现在。这个前提条件即未来财货的价值可以转移到现时财货,我们认为是与庞巴维克关于利润起源的基本思想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庞巴维克的论断应用于生产资料。任何生产资料,无论是机器还是劳动,都可以从双重角度看:既看做是未来财货,又看做是现时财货(后者是因为有现在实现价值的可能,以及实物形式的存量如机器等)。我们可以现在实现该生产资料的价值——出售生产资料并赚得比如说100个价值单位;我们可以将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定时间过后赚得150个价值单位。这样,生产资料的未来价值等于150,其现在的价值等于100。如果现在像庞巴维克那样,假定可以根据现时财货的未来价值来评价现时财货,那么很清楚,这类假定恰恰对生产资料而言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时资本家自己付钱与他赚钱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在庞巴维克看来是产生利润的原因的“溢价”也会消失。庞的错误在于,他对未来财货排除了现在使用的可能性。[7]当然,设想的“未来财货”不能现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恰恰是现在以其物质本质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并不属于“设想的货币盾”的范畴。二者之一:或者是现时财货不能从未来的效益中取得自身的价值(当然是在我们所分析的第一个原因的范围内),这时就没有过高评价现时财货这一事实存在的余地,因为对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的评价失去平等;或者是现时财货能够从未来的效益中取得自身的价值,这时无处可取得利润(还是暂时在“第一种情况”的范围内)。在两种情况下取得的结果对庞巴维克都是不利的。
我们现在从现代资本主义现实的观点即从资本家和工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先从工人开始。工人出卖自己的商品即劳动,而资本家将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即未来财货购买,以交换“现时的”货币盾。工人“同意”以低于劳动产品将具有的那种价值来出卖自己的劳动(未来财货)。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绝不是因为工人能够指望着最好的需求和满足的关系,而是由于工人相对差的社会地位。[8]工人丧失了“在社会上达到相当地位”的任何希望,正是这种情况说明了全世界无产者的状况。因此,对现时财货评价过高的“第一个原因”完全不涉及工人的评价动机。但它也完全不适用于解释对资本主义企业主的评价。关于这一点恰好庞巴维克本人说了下面一段话:
“如果资本家出售了其作为现时财货的全部财产储备,即如果他们直接消费掉这些储备,那么,现时需求当然足以得到满足。同时,未来的需求却仍完全得不到满足……
既然问题不是别的 ,
而是现在和将来需求与满足需求手段之间的关系,
因而对于超过现时需求的财产储备的占有者来说 ,
现时财货本身甚至具有少于未来财货的价值”。
[9]
对于资本家来说,超过其自己需求的现时财货,只有当他有效地使用这些财货时才是有用的,即他将这些财货变成未来财货。这种情况促使“过高评价”的不是现时财货,而恰恰是未来财货,我们此时指的是劳动。这样,在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绝对无效的。
我们现在转入“第二个原因”。它可归结为,“我们经常对我们的未来需求和用来满足需求的手段估计不足”。[10]庞巴维克一点也不怀疑事实本身;他只是说,这个事实仅仅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要视民族、年龄和身份而定。庞说,这个事实在儿童和野人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ganz krass tritt sie uns bei Kindern und Wilden entgegen”)。庞巴维克引用了引起这种现象的三个理由:1)有关未来需求的概念不完备(Lückenhaftigkeit);2)“意志缺陷”,它迫使人们更喜欢现在,甚至即使意识到这种行为无用;3)“对我们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的看法”(“die Rücksicht auf die Kürze und Unsicherheit unseres Lebens”)。
我们觉得,这“第二个原因”也像第一个原因那样不充分。既然有经济的存在,就有一定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不仅注重现时的需求,而且也注重未来的需求。庞巴维克所说的“野人”和“儿童”无论如何也不能拿来作为例子用。“未来概念的不完备”、“意志缺陷”或“对我们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的看法”,对现代大企业家的会计核算可能会产生何种影响?经济有自己的逻辑,而且经济活动的动机、经济核算与野人和儿童的动机有天壤之别。相反,货币储蓄(如果有利可图)、等候行情、有关未来的复杂计划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如果资本家是“孩子”,他只能是用自己的“零用钱”行事。基本价值和企业性的业务,是以最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进行的。关于这一点维塞尔完全正确地指出:“我觉得,在文明条件下,任何一位好主人,实际上还有所有的中间人物,都学会了在某些方面克服人的本质的这种弱点(即对未来财货估计不足。——尼·布哈林注)……关心未来的必要性在这里特别大,如果这种必要性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就不会发生任何奇迹”。[11]
此外,甚至是从庞的观点出发,也不能为解释资本利润而遭受与“将来”有关的风险,因为正如博尔特克维奇所言,“在庞巴维克的理论中,指的是解释本意上的资本利息即纯利息,而不是在其他组成部分当中还包含风险金的总利息,而且风险金要考虑不稳定的因素,并且不在研究之列,因为问题涉及的是纯利息”。[12]
我们现在转入工人和资本家。庞巴维克认为,工人自己能够以企业主的作用出现,并在将来获得自己劳动的产品。但工人更愿意现在得到哪怕是一部分产品,因为他“经常低估”未来财货;实际发生的完全不像庞巴维克所想象的那样。也就是说,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因为他“低估”未来财货,而是因为他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庞巴维克那里是劳动)之外,别无可能获取其他任何财货;在自己生产与资本家工厂里的生产之间作出选择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存在的;他无任何可能将未来财货即“劳动”变成现时财货,因为他根本不把自己的劳动评价为是未来财货,——这种观点对他是绝对格格不入的。这种情况是如此清楚,甚至连那些不把资本主义赞扬成为体系或至少不像庞那样卖力去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看到了。列克西斯教授写道:“产业工人总的来说现在还不能独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此他需要新的巨大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为资本所拥有,并只有在资本所提供的条件下对他才是可行的……工人不从事自己的生产经营 ,他的劳动产品不属于他自己 ,对他不相干;经营对他来说是谋取和消耗他的工资”。[13]
这就是工人方面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家方面发生的情况。关于这一点庞巴维克自己承认,对于资本家来说,正是因为他们作为资本家而不是好挥霍者(“Verschwender”),因而对现时财货的过高评价不发生作用。[14]所以,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这里“第二个原因”也像第一个原因那样是无效的。
“可见,对许多资本家来说(我们看到,这与工人也有关。——尼·布哈林注),三个因素中的前两个
没有在现实中
表现出来。相反,我们熟知的第三个因素:
现时财货的技术优势,或有时称为‘资本生产率’的那种东西,在这里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15]
因此,我们应当分析最后一个“原因”——现时财货的技术优势。
2.对现时财货评价过高的第三个原因:现时财货的技术优势
庞巴维克赋予特殊意义的这第三个理由是:“现时财货通常由于技术原因而成为满足我们需求的最好资财,并因此而保证我们比未来财货有更高的边际效益”。[16]这里我们应当作一个补充说明,并暂时请读者记住如下的情况:迄今为止,庞巴维克一直认为,现时财货指的是享受性财货,是一级财货,最差的也是能够轻而易举转换成消费性财货并能完全直接满足人们需求的“现时的”货币盾。我们的资本家正是用盾来支付,将其作为他用以交换“未来财货”即劳动的现时商品。但在所分析研究的场合所谈的完全不是这个问题。这里庞巴维克不是把生产资料同与其相对立的消费资料加以比较,而是在生产资料彼此之间进行比较,比较这些生产资料的不同范畴。这就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对此将在下面谈及。
我们回到正题上来。从上一章我们知道,在庞巴维克看来,生产过程越是延长,它就越是有成效。如果我们以某种生产资料单位为例,譬如投入到技术上不同的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月,那么,由于生产过程长短的不同,结果也将不同。庞巴维克引用了下列表格:
表1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庞说,对于满足1909年的需求,1910年或1911年耗费的劳动月,根本什么也没向我们提供;1909年耗费的劳动月提供了100单位产品;对于满足1914年的需求,1911年的劳动月提供的单位产品为350,1910年为400,1909年为440。
“不论从哪一个时间段相比,总是高级的(现在的)一类生产资料较之大小相等的低级的(将来的)一类生产资料在技术方面占有优势”。[17]庞巴维克接着说,这种优势不仅是技术上的,而且是经济上的:在“更加资本主义化的”部门即具有更长生产线的部门所获得的产品,不仅在获得单位产品的数量上,而且在总价值上都超过“资本主义化程度较低的”部门的产品。
“但它(高级的一类生产资料。——尼·布哈林注)是否在其边际效益水平方面、在其
价值方面也具有优势?当然是的。因为如果这种优势能够为任何需求领域提供可供我们支配的更多的满足需求的资料,而为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又能够或愿意采用高级的一类生产资料,那么,高级的一类生产资料对于我们的富足安康就具有更大的意义”。
[18]
庞说,对于同一时间的同一个人来说,更多数量的产品将具有更大的价值。产品价值的情况也是如此。生产资料价值的情况又如何呢?正如我们从关于价值那一章的有关部分中所了解的,不同使用方式下的生产资料价值是由产品的最大价值即在最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所决定的。
“对于可供选择的具有不等量边际效益的不同使用方法的财货,
最高边际效用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我们的具体场合,是指
代表最高价值额的那种产品”。
[19]
看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于产品的最大数量,即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最大延长量。但就是这个论点,我们也请读者特别牢固地记住,庞巴维克的理论实际上给出的是另外一个答案。我们的作者说:“最高价值额不应当与包含最大单位数量的那种产品相吻合:相反,最高价值额很少或从来都不与上述产品相符。因为我们是要通过延续了100或200年的非同寻常的长期生产过程才能取得单位(产品)的最大数量。然而,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那些时代才生产的财货,在我们现在的评价中却完全没有任何价值”。[20]因此最大价值额将与这样一种产品相符合,即用单位价值相乘的这种产品的单位总额所得出的最大量,而且要考虑到“相关经营期需求与满足手段之间的关系和对未来财货所具有的远期简化”(即价值的减少。——尼·布哈林注)。[21]
假定我们只有“第一个原因”,即“增加的、不断完善的供给关系”,假定庞巴维克称之为“真实价值”的单位产品的相关(减少的)价值将是:1909年为5;1910年为4;1911年为3.3;1912年为2.5;1913年为2.2;1914年为2.1;1915年为2;1916年为1.5。这时,在第二个原因的作用下,即在将来缩减的情况下,相关的数字将为5;3.8;3;2.2;1.8;1.5;1。因此,由于我们以前分析的两个原因,我们和庞巴维克一道要求与“现时财货”相比减少“未来财货”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庞编制了下列表格:
表2 1909年耗费的一个劳动月所得结果
表3 1912年耗费的一个劳动月所得结果
从这些表格可见,1909年耗费的劳动的最高价值(840价值单位),高于由于1912年更晚的劳动所得到的最高价值(525)。如果我们对1910年和1911年作必要的计算,并编制出同我们的第一个表格相类似的汇总表,那我们会得出下列结果。[22]
表4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因此,实际上当前的劳动月无论是在(更大的)技术效能方面,还是在(更大的)边际效用和价值方面,都优越于所有未来的劳动月”。
[23]
总之,这里证明,在庞巴维克看来,现时生产性财货比未来生产性财货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而且具有经济优势(即价格结算条件下的优势)。庞巴维克是通过这样的推论来转向现时财货本身即现时消费性财货的:拥有一定的现时消费性财货储备使得有可能将生产资料用在最有成效的生产过程;如果生活资料很少,那么,就不能在长时期内等待产品的获得。而在生活资料的这一数量下,就出现可能的生产周期。而且,我们越快拥有生产资料,就可能越好地使用它们。如果我们有10年的现时消费性财货的储备,那么,现时生产性财货就可能在这全部10年内使用;任何的未来财货都将以更少量的时间处于生产过程之中;如果我们过3年后才得到生产资料,最长的生产过程将为10-3,即7年,等等。[24]因此,“这里从属关系如下。对一定数量的现时消费性财货的支配使用,能够满足我们在当前经济周期的需求,从而腾出恰好在该周期具有的生产资料(劳动、土地、资本财富),以用于未来技术上更有效的使用”。[25]换言之,因为现时生产性财货比未来财货更有价值,因为现时消费性财货的存量促成了这一点,所以现时消费性财货能获得某种溢价。现时生产性财货高于正常的价值会导致现时消费性财货价值的提高。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在转入对庞巴维克这一最重要的在我们看来是经院式的论据进行批判之前,我们简要地说明他对这一点进行推论的整个过程。
第一,现时生产性财货要比未来生产性财货提供更大量的产品。
第二,该产品的任何现在价值以及最高价值,大于现时生产性财货。
第三,因此,现时生产资料的价值高于未来生产资料的价值。
第四,由于现时消费性财货能够将生产资料投放于最有成效的工序,即现在将其投放于长期的事业,因而现时消费性财货较之未来消费性财货能够获得更高的评价。
我们现在转入对全部论据的批判分析。
第一,庞巴维克断言,现时生产性财货提供更大量的产品。引用我们的表1作为证据。为使庞的论据具有某种意义,这里必须要消除与上面所分析的过高评价现时财货的头两个“原因”相关的一切。所获得产品的数量应不以产品的何时获得为转移。在庞巴维克的表格中,生产的数列在同一年内中断。实际上,如果我们假定,获得产品的期限对我们无关紧要,那么,正如博尔特克维奇所指出的,我们就会得到完全另外的结果。
表1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表1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假定,生产数列1909、1910、1911和1912年长度相同,那么,产品数量也将与1909年的相同;各产品数量之间将无任何差别。差别而且是惟一的差别仅在于,这相同数量的产品将不是在同一时间获得的,也即该生产资料越是远离“现在时间”,绝对量相同的结果的获得就越晚。同时,作为1909年耗费的劳动月,已经在1916年带来500产品单位,1910年耗费的劳动月,带来这500产品单位不是在1916年,而是在1917年;1911年耗费的劳动月,则是在1918年,等等。这样,如果我们不对更晚或不太晚的所得进行不同评价,那么,产品数量是相同的。
第二,我们现在转入产品价值问题和最大价值问题。我们在上面看到,如果彻底接受庞巴维克的观点,那么最大价值应当在最大限度延长生产过程从而在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数量的情况下获得。但庞巴维克否认这一点,并引证这样一个事实,即到我们子孙后代那时获得的产品,对我们几乎无任何价值。以他的计算为基础的这个先决条件,在方法论上是不能容许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已经事先引证对未来财货评价不足的作用(它是否是由“第一个”或“第二个”原因引起的),那我们就不可能分析“第三个原因”,即分析我们现在感兴趣的那个问题。事实上,庞巴维克偷偷地确定第一个或第二个因素的作用,仅仅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获得他认为是第三个因素发生作用的那些结果。实际上,为什么在他那里时间上不同的生产资料的产品却得到不同的最大价值?只不过是因为他视时间而定两次减少了产品的价值:
头两个纵行是在“增加的、不断完善的供给关系”的影响下减少财货的价值,第二个是在人的生命脆弱的顾虑等的影响下即在第二个原因的影响下减少财货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对所有的年份就只有同一个数字即5。我们在编制与表4相同的表格,并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对所有纵列都一样地减少价值时,会得到:[26]
表4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表4a 一年中耗费的劳动月
比较表4和表4a,我们确认,最大价值在表4中是不同的(840、720、630、525),而在表4a中则是相同的(840)。发生这种不一致现象仅仅是因为表4中价值的减少取决于时间,因而第二个纵行已经从另外的数字开始(380,而不是500);同时,表4a中价值的减少只取决于产品的数量,而且全部4列开始的数字都是一样的,因为产品的数量都一样。[27]因此很清楚,有关现时生产资料的更大经济效率的结论,只是由于在计算中使用了两个原有的因素才得出的。如果我们使两个因素中的一个不再发生作用,至于是其中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因素都无所谓,我们自然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但仅仅是数量上会减少。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清楚,赫赫有名的“第三个原因”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实在是不存在。这一点可解答现时和未来生产资料的价值问题(第三点)。
第四,甚至如果承认“第三个原因”的前三个“原因”是正确的,庞巴维克也还是不能由生产性财货转向消费性财货。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里他作出这样的推论:因为现时生产性财货比未来生产性财货更有价值,所以现时消费性财货也比未来消费性财货更有价值。因此,如果可以这样表达,消费性财货被看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则生产性财货是决定性因素,消费性财货是被决定因素。但这个论点是与整个学派的基本观点相矛盾的,该学派认为,消费性财货是第一性的,而生产性财货是更远类别的财货——就其价值而言是导数。我们在这里也看到,这种解释是在兜圈子。[28]产品的价值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产品的价值。这本身就自相矛盾。此外,在现时财货边际效用影响下的现时财货价值的定义,与现时生产资料更大技术和经济效率作用下形成的定义之间的关系也令人不解。假定现时财货某种储备的边际效用实际上等于500;如果头两个原因一般不起作用,而第三个原因的影响也表现不出来,那么,那些财货的未来储备也等于500。我们现在假定,由于能够产生我们储备存量的更有利的生产周期,我们获得800价值单位,而在晚一年的情况下(即在更短生产过程的情况下),只有700单位。在庞看来,这时就应当确定现时消费性财货的价值多于未来消费性财货。这也可以发生在下列场合(我们以两个主要情况为例),即现时财货的价值高于500,或者是未来财货的价值跌到低于500。第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明显违反边际效用规律。第二种情况是否能发生?也不能。实际上,怎么可能财货价值的减少仅仅是因为,用这些财货什么也不能做,从而完全不能列入“需求等级表”?这当然是谬论。要把事情弄清楚相当简单。这里庞巴维克人为的理论要求消费性财货在其价值方面取决于生产性财货;消费性财货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因此,基本理论的任何一种稳定性都彻底丧失。理论基础依靠的是消费性财货的边际效用,它是任何价值的起因。由于消费性财货本身被视为生产资料,所以边际效用理论也就应该丧失任何意义。
此外,庞巴维克涉及到“第三个原因”的全部论据是以具有不同长度的生产过程这个推测为基础的:要知道,利润在此种场合正是从更长生产过程的优势中得到的。这样,正如我们以上所见到的,庞巴维克本人承认头两个论据经不起推敲,所以,“现时财货的技术优势”实质上是利润现象的惟一原因。但不可能根本没有疑义的是,甚至在长度完全相同的生产过程这个假定条件下,利润也不是不再存在。如果(用马克思的术语表达)资本的有机构成在所有的生产部门都相同,换言之,如果资本的有机构成在每个单个生产部门将等于资本的平均社会构成,那么,这也决不能消灭利润。与具体“实际”的不同将仅仅在于,平均利润率将直接实现,并不引起资本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另一方面,在拥有经过改良技术的单个企业所获得的“差别利润”,在尚未变成公共财富时,是不能成为一般利润的例证,因为在完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也可以获得利润,它们作为资本家阶级的特有收入,而不是某个单个企业主的收入。“如果所有资本家能够从高于正常的生产率中获得相同的利益,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盈利手段都会消失,‘剩余价值’就不可能从不用资本主义迂回方式进行生产的那类产品的差别中更多获得,也不可能从用这些方式生产的那类产品的差别中取得”。[29]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研究资本家和工人的动机,那么,我们会看到下述情况。对于工人而言,总的来说谈不上有关某种生产方法的选择,正如我们以前所说的,这仅仅是因为,对他来说,他是工人,不存在独立生产的可能。对于工人,提出问题本身是没有道理的。至于资本家,这里对庞巴维克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劳动能够使资本家使用任何的“迂回方法”;现时的货币盾如果不充实劳动内容,它将是“呆滞资本”。换言之,资本家的“现时财货”仅仅是因为他能将其变成劳动(从其他生产资料中抽象出来)对他才有意义。因此,既然谈的是货币(更不用说资本家绝对不需要的消费品本身)与劳动的对立,从资本家的观点看,劳动具有更高的主观价值。这从交换行为的本身就可见到;如果购买劳动对资本家无利可图,即如果他在主观上未将劳动评价为高于自己的货币盾,他就绝对不会购买劳动。因为资本家事先核算他可能获得的利润,这种核算对每一个这样的评价都产生自己的影响。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更一般的表达方式问题。假定我们面前有现时的1000盾和未来的1000盾。资本家能否对现时盾的评价高于未来盾?能。为什么?因为“钱能生钱”。对“现金”的更高评价是以信贷业务为根据的,从而最终以利润为基础。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情况是不可能用来解释“非劳动收入”,因为它本身就要求有非劳动收入。另一方面,用另一种方法也很容易证明,现时财货的价值优势不可能解释利润。我们看到,在分析“第三个原因”时,庞巴维克引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现时财货能够提供采用更有成效的生产方法的可能,并以此作为有利于过高评价现时财货和用于解释利润的基本论据。我们暂时同意现时财货的这种优势。现在想象一下,一个没有钱并且没有可能采用更长生产过程的资本家,他要借钱并用这些钱来支付一定的利息。很清楚,他的利润在这里是不可能用现时数额比未来数额有优势来加以解释。因此,“第三个原因”实际上不沾边。
我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评价了庞巴维克最重要的论据,而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同一个罗马:这个论据完全建立在经院式的极为勉强的原理之上,这些原理要么与实际(对工人和资本家的评价)相矛盾,要么内部存在矛盾(例如,似乎不以头两个原因为转移的第三个原因,用生产性财货的价值来确定消费性财货的价值,或者相反,等等)。在从不同企业的各种技术中得出利润的意图中(更长的或不那么长的生产途径),就能够明显看出对源于资产阶级阶级立场的利润的普遍原因加以掩饰的愿望,而且用各种各样的术语和经院式的机智巧妙的论证方法千方百计地模糊利润的起源。
3.“生活基金”(der“Subsistennzfonds”)。现时财货的需求及其供应。利润的形成
我们现在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即用以交换未来财货——劳动——的“现时财货”是什么东西,因为这种交换是利润形成的原因。庞巴维克在其关于“生活基金”的学说中解决这个问题。
“除少数例外情况,国民经济中现有的财产存量的总额代表着(如果我们撇开土地)国民经济中用于生存的预付款的供应。该财产存量的职能在于,在居民的基本生产力耗费与用于消费的成品的获得之间这一时间间隔内,即在生产的平均社会周期内维持居民的生存;而积累的财产存量越多,生产的社会周期就可能越长”。
[30]
“因此,实际上,积累起来的全部社会财产储备,除了其所有者使用的那一小部分外,都要拿到市场上去,以作为维持生存所提供的预支款”。
[31]
“国民经济的全部财产存量(储备)是作为生活基金或预付基金而使用,在社会通常的生产周期内,社会通过这类基金使自己得以存在”。[32]尽管社会的全部“财产储备”(Vermogensstock)也还包括生产资料即对直接消费没有用处的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但庞巴维克仍然认为这个“储备”是生活基金,因为社会上未来财货经常“成熟为”现时财货。
现在必须弄清做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交易的买者和卖者这一方面人的观点。在现时财货的供应方面庞巴维克指出了以下情况。
撇开土地来考虑并除了“一方面是最贫穷的人,另一方面是财产的独立生产业主”[33]所使用和消费的那些财货而外,供应量(Umfang)取决于全部积累的储备量(durch den ganzen aufgehäuften Vermogensstamm)。
“供应的
强度”(die Intensitat des Angebotes)
[34]是这样的,“对于资本家来说,现时财货的主观使用价值不会大于未来财货的主观使用价值,他们因此而准备在万不得已时对两年期间使用的10盾或者两年给他们带来10盾的一个劳动周,提供给差不多整整10个现时的盾”。
[35] 对现时财货的需求要求有:
1.大量的雇佣工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评价自己的劳动为5盾,一部分人甚至评价自己的劳动为2.5盾(!)。
2.寻求消费信贷的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他们恰好是准备支付一定的现时财货贴水。
3.寻求生产信贷的一些独立的小生产者,他们需要这种信贷来延长“生产途径”。
庞巴维克接下来认为,因为所有的卖者对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的评价大致相同,而买者则对现时财货评价过高,所以合力将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das numerische Uebergewicht)在哪一方。
因此,必须证明,现时财货的需求经常超过其供给“dass das Angebot an Gegenwartsgüter durch die Nachfrage numerisch überboten werden muss”。[36]
庞巴维克对这一点证明如下。
他说:“甚至在最富有的民族那里供给也受现时国民财产状况的限制。相反,需求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量:它的增加至少要直到由于生产过程的延长才能使生产结果提高时为止,而这个界限甚至在最富有的民族那里也远远超出每一现时财产状况的范围”。[37]因而优势在需求一方。因为市场价格应当高于被排除在竞争之外的买者所建议的价格,也因为这后一种价格已经包含一定的现时财货贴水(买者对现时财货的过高评价),所以市场价格也应当包含一定的现时财货贴水。[38]因此,“利息和贴水应该按时出现”。[39]
这就是庞巴维克利润理论的最后的理论特征。我们现在转入对这些理论特征的评论。
首先惹人注目的是“生活基金”概念的人为因素和矛盾性。本应当只包括现时财货的这个“生活基金”中,却包括了除土地和资本家的消费品之外的全部,即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庞巴维克允许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基于未来财货能够“成熟为”现时财货,生产资料能够转变成消费品。但这后一种情况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因为生产资料不仅能够变成消费资料,而且也完全能够变成生产资料。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费品,而且生产资料都应当被再生产出来。不但如此,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份额——以劳动耗费量计算——在增加。因此,将不变资本排除在分析之外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里庞巴维克实质上是在重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已经弄清楚的亚当·斯密的旧错误,亚当·斯密将商品的价值分为V(可变资本)和M(剩余价值),却完全忘记了C(不变资本)。“亚·斯密(庞巴维克。——尼·布哈林注)尤其应该知道,在每年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中,有一部分与在这个生产领域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料——用来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等,也就是与这个生产领域内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相等,这部分价值不仅由于它借以存在的实物形式,而且也由于它的资本职能,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任何形成收入的价值组成部分”。[40]
既然存在着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对立的情况,“生活基金”这种概念就加倍地荒谬。要知道,庞巴维克的任务在于弄清一方面是现时财货、另一方面是未来财货(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这里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应在其完全对立中出现;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活基金可能只是市场上提供的现时财货的总和,庞巴维克自己将相关的一章称为:“Der allgemeine Subsistenzmittelmarkt”(“生活资料的总市场”)。根据这个观点,庞巴维克完全正确地扣除了进入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些消费性财货和那些“现时财货”,因为这些财货并没有作为工人方面的需求对象而在市场上出现,等等;但另一方面,其需求对象却将生产资料即明明是未来财货列入这个总量,并将“劳动”与工人的未来财货对立起来,——虽然这两个财货范畴相互毫无关系。与此同时,庞巴维克那里在需求方面还存在寻求生产贷款的人,即他们提出的不是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而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工人想吃饭,资本家则想“延长生产过程”)。全部理论因此而具有由各种不同成分构成的某种极度混杂的性质。另一方面,只是由于寻求生产信贷的那些人和工人都获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商品等价物,因而才可以将他们完全放在一起。只有从这一观点出发,才能说“贷款市场和劳动市场这是两个可以买卖同一种商品即现时财货的市场”,……才能说“雇佣工人和寻求贷款的人因此而能构成同一需求的两个分支,他们彼此加强自己的影响并共同帮助形成合成价格”。[41]只是因为我们指的是货币,我们才能将这两个范畴一起加以研究。但既然我们研究对半奢侈品的需求和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换言之,既然我们研究生活资料市场,工人和寻求生产贷款的人之间的任何相似之处也就消失了。
我们现在转入对现时财货的需求与其供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在庞巴维克那里可以区分两种论调:一方面,全部理论结构似乎建立在购买劳动这个事实之上,而利润是从工人对未来财货估计不足中推算出来的;另一方面,作为对利润的最终解释,产生了来自寻求生产信贷的那些人对现实财货的需求。
在第一种情况下,工人之间的竞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第二种情况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后一种观点[42]仅凭以下这一点就经不起任何批判,即它不能解释资本家阶级的利润是从哪里获得的。贷款市场、支付借款利息——这只是资本家阶级两种类型之间的价值再分配;而这种再分配并不能解释剩余价值的起源。可以在理论上想象一个完全不会有“贷款市场”但利润却仍会存在的社会。我们因此而被迫转入作为利润基本原因的工人之间的竞争。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这里是庞巴维克把事情想象成这个样子。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生活资料(购买劳动),而且工人对自己劳动的评价低于未来的产品价值;由此产生现时财货贴水。工人的数量优势形成价格,所以在市场上形成现时财货贴水。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工人阶级软弱的社会地位才是利润形成的原因。但由于连暗示这种思想也使我们的教授害怕,他处在与自己理论极重要组成部分的矛盾之中,所以教授一个劲儿地强调说,所有的工人经常能够找到工作,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点儿也不少于劳动力的供给,因而从工人之间的竞争中不能得出利润。例如下面就是这类论断的范例:“Nur können allerdings die den Käufern ungünstigen Umstände durch einen regen Wettbewerb der Verkäufer wieder wett gemacht werden.Sind die Verkaufer auch wenige,so haben sie dafür desto grossere Gegenwartsguter zu fruktifizieren...Glücklicherweise bilden diese Fälle im Leben die Regel”.[43]
但我们还得把这些非常非常实质性的理论缺陷放在一边。假设利润就是从购买未来财货、购买劳动中产生的,而且我们还要像实际发生的和庞巴维克所想象的那样来看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易。那么,我们这里会碰到一种看法,它使庞的全部论断都变成多余的了。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资本家向工人发放预付款这个前提为基础。要知道,全部基本思想的立足点是,劳动逐渐发展成熟,它只有达到这种成熟度后,才能带来利润;耗费的价值和工资的差额的形成,是因为支付劳动报酬发生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即按照作为“未来财货”的劳动所具有的那种价值形成的。但恰恰是这个前提毫无根据并与实际相矛盾。事实上并不是资本家向工人预付工资,而是工人向资本家预付自己的劳动力(在庞看来是预付自己的劳动)。付清报酬不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之前,而是发生在其后。这在计件工资制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即根据做成的产品的件数发放某种工资额。“工人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货币,是工人在把自己的劳动力交给资本家使用之后,是在劳动力已经在劳动产品的价值中实现之后,才得到的。资本家在支付这个价值之前,已经取得了它。……在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把那个应支付给工人的等价物支付给工人之前,劳动力已经以商品形式把这个等价物提供出来了。因此,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报酬的支付基金,是工人自己创造的”。[44]诚然,也有预先支付的情况,但第一,这对于现代经济生活完全不具有典型意义;第二,这丝毫也不能推翻我们的论点。因为,如果利润是在劳动过程结束后支付工资的那些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很明显,就会有另外的某种现象作为利润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现时财货和未来财货价值的差额。这种现象就是资本的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建筑在作为阶级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和迫使工人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的垄断这个基础上。社会不平等和对抗性社会构成的存在,这都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事实;正是经济领域这些阶级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典型的“经济结构”,如果不分析这种经济结构,任何理论都注定是完全徒劳无益的。然而,掩盖阶级对抗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现代资产阶级科学宁愿捏造出许多完全空洞的“解释”,将一个空洞的论据缠绕在另一个论据上,以建立一整套“体系”,来再现被久久遗忘的“理论”并写出很厚的一大堆书,其惟一目的就是要证实,“im Wesen des Zinses liegt...nichts was ihn an sich unbillig oder ungerecht erscheinen liesse”(“在利息的本质中除了使其本身该受谴责或使其不公正而外,再无其他别的东西”)。
【注释】
[1] “在所有的规律中,现时商品与未来同等性质和数量的商品相比具有更高的主观价值。这一结果决定了对客观交换价值的主观重视,所以在所有规律中现时商品与未来同等性质和数量的商品比较也具有更高的交换价值和价格。”(《原理》,第439页)
[2] 归根到底,按庞巴维克的观点,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只限于购买土地使用(Bodennutzungen)和劳动的费用;他“为了减化”而从第一种情况得出抽象概念。
[3] 庞巴维克:《原理》,第440页:“Ein erster Hauptgrund,der geeignet ist eine Verschiedenheit im Werte gegenwartiger und kunftiger Guter herbeizufuhren,liegt in der Verschiedenheit des Verhaltnisses von Bedarf und Deckung in den verschiedenen Zeitraumen”.
[4] 因为现时财货也将作为过去产品被保留下来,并且价值也被他们划分了,所以未来财货也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将能够变成可利用的价值(《原理》,第442页)。
[5] “Die gegenwartigen Guter sind also den kunftigen im schlimmsten Falle an Wert gleich,in der Regel um die Verwendbarkeit als Reservevorrat im Vorteil”.
[6] 博尔特克维奇:《庞巴维克利息学说的基本错误》,《施莫勒年鉴》,第30卷,第947页:“Jemand,dem solche Mengen Kohlen,Wein usw.zur Verfugung gestellt wurden,als er voraussichtlich in seinem ganzen Leben notig haben wird,wurde sich dafur schon bedanken,bemerkt bei der Besprechung der Bohm-Bawerkschen Theorie Pierson,der ubrigens dieser Theorie im wesentlichen beipflichtet.Mit dem Geld sei es allerdings eine andere Sache”.
[7] “从未来财货的应用中能够推导出它的价值。”(庞巴维克:《原理》,第442页)
[8] 施托尔茨曼,第1卷,第306—307页。
[9] 庞巴维克:《原理》,第510页:“Wurden die Kapitalisten ihren ganzen Vermogensstamm als gegenwartige Guter verwerten,das ist,in gegenwartigem Genusse verzehren,so wurde augenscheinlich der Bedarf der Gegenwart uberfliessend versorgt,wahrend der Bedarf der Zukunft ganz unbedeckt bliebe...So weit es auf nichts anderes ankommt,als auf die Verhaltnisse von Eedarf und Deckung in Gegenwart und Zukunft,sind fur Besitzer eines den Bedarf der Gegenwart ubersteigenden Vermogensstammes gegenwartige Guter als solche sogar weniger wert als kunftige”.
[10] “Wir unterschatzen systematisch unsere kunftigen Bedurfnisse und die Mittel,die zu ihrer Befriedigung dienen”.(庞巴维克:《原理》,第445页)
[11] 维塞尔:《自然界价值》,第17页:“Es scheint mir...,dass im Stande der Civilisation jeder gute Wirtschafter und der Hauptsache nach auch alle mittelmassigen gelernt haben,in einer gewissen Beziehung dieser Schwache der menschlichen Natur Herr zu werden...Die Aufforderung zur Vorsorge ist in dieser Beziehung eine besonders starke,und es durfte nicht Wunder nehmen,wenn sie hier vor allem wirksam geworden ware”.还见博尔特克维奇:《庞巴维克利息学说的基本错误》。“……讨论反对庞巴维克的看法即关于低估未来财货价值的倾向已被广泛传播,具有相反特征的情况根本不属于少数派”(第949页)。施托尔茨曼也如此,第1卷,第308—309页。
[12] 博尔特克维奇,第1卷,第950页:“...bei der Bohm-Bawerkschen Theorie handelt es sich um die Erklarung des Kapitalzinses im eigentlichen Sinne,d.h.des Nettozinses nicht aber des Bruttozinses,der unter anderen Bestandteilen die Risikopramie enthalt,welche letztere dem Mement der Unsicherkeit Rechnung tragt und fur die Frage des Nettozinses aus der Betrachtung ausscheidet”.
[13] 列克西斯:《国民经济学概论》,第7页:“Der industrielle Arbeiter aber konnte jetzt aus eigenen Mitteln seine Arbeitskraft uberhaupt nicht verwerten,er bedurfte dazu der neuen machtigen Produktionsmittel,die sich im Besitz des Kapitals befanden und ihm nur unter den vom Kapital gestellten Bedingungen zuganglich waren...Der Arbeiter fuhrt keine eigene Produktionswirtschat,das Produkt seiner Arbeit gehort ihm nicht und ist ihm gleichgultig,das Wirtschaften besteht fur ihn in dem Erwerben und Verausgaben seines Lohnes”(着重号系我们所加)。请比较帕鲁斯第1集,第550页:“对于劳动者来说,当前劳动价值是虚构的,人们对此最多只能用数学去讨论即从很大立即变为零”。
[14] 《原理》,第520—521页。
[15] 同上书,第521页:“Von den drei Momenten...treten also fur die Masse der Kapitalisten(我们看到,这的确也对于工人。——尼·布哈林注)die beiden ersten nicht in Wirksamkeit.Dagegen kann hier das uns wohlbekannte dritte Moment wirksam werden:die technische Ueberlegenheit der gegenwartigen Gruter,oder das,was man sonst die‘Produktivitat des Kapitals’nennt”.
[16] 同上书,第454页:“...in aller Regel gegenwartige Guter aus technischen Grunden vorzuglichere Mittel fur unsere Bedurfnisbefriedigung sind und uns daher auch einen hoheren Grenznutzen verburgen als kunftige”.
[17] 《原理》,第457页:“Mag also der Vergleich vom Standpunkte was immer fur eines Zeitraumes ausgezogen werden,so zeigt sich uberall die altere(gegenwartige)Produktivmittelmenge der gleich grossen jungeren(kunftigen)technisch uberlegen”.
[18] 同上书,第457页:“Ist sie(Produktivmittelmenge H.B)aber auch in der Hohe ihres Grenznutzens und ihres Wertes uberlegen?Ganz gewiss ist sie es.Denn wenn sie uns fur jrden denkbaren Bedurfnisskreis zu dessen Gunsten wir sie verwenden konnen oder wollen,mehr Befriedigungsmittel zur Verfugung stellt,so muss sie doch auch eine grossere Bedeutung fur unsere Wohlfahrt haben”.
[19] 《原理》,第458页:“Bei Gutern,die alternativ eine verschiedene Verwendung mi verschieden grossem Grenznutzen zulassen,ist der hochste Grenznutzen der massgebende.Also in unserem konkreten Falle das jenige Produkt,das die hochste Wertsumme darstellt”.
[20] “Dieses muss beileibe nicht mit demjenigen Produkt zusammenfallen,welches die grosste Stuckzahl enthalt:im Gegenteil,es fallt selten oder nie damit zusammen.Denn die grosste Stuckzahl wurden wir durch einen unmassig langen vielleicht 100 oder 200 Jahre dauernden Produktionsprozess erlangen.Guter aber,die erst su Lebzeiten unserer Urenkel und Ururenkel zur Verfugung gelangen,haben in unserer heutigen Schatzung so gut,wie gar keinen Wert”.(《原理》,第460页)
[21] 同上书,“...das Verhaltniss von Bedarf und Deckung in der betreffender Wirtschaftsperiode und...Rucksicht auf die bei kunftigen Gutern eintretende perspektivische Reduktion”。比较该著作的第461页。这里顺便说一句,庞巴维克将总额的价值确定为是用单位数来乘的单位的价值,这与他自己的理论是相矛盾的。在第461和462页的注释中,他枉费心机地试图摆脱这个矛盾。不过这个问题属于另一个领域,并在第一部分的相关章节中我们已经分析研究过。
[22] 表4同表1的区别将仅仅在于,表1中以产品计算,表4中以价值计算。
[23] 《原理》:“Es ist also in der Tat der gegenwartige Arbeitsmonat allen kunftigen nicht bloss an technischen Produktivitat,sondern auch an Grenznutzen und Wert uberlegen”。为了弄清庞巴维克的观点,应当指出,他的“生产周期”(“Produktionsperiode”)概念与通常的概念有本质区别。这完全不是连续不断耗费于从准备工序开始的全部工序的时间总量,因为“在我们的无资本生产几近消失的时代,从严格意义上说,几乎每一种消费性财货的生产周期的开始都可以向前推移到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第156页)。“更重要和正确的是观察在一个工具中使用的原始的生产力,以及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逐渐增加与最终的消费性财货生产完毕之间的平均时间。这些生产方式是有很强的资本性的,它们对原始的生产力的浪费要相对晚一些地给予回报。”(第157页)。如果单位财货的生产大体上要花费100个工作日,而且如果10年内过程结束前耗费一个工作日,从以后的9年、8年、7年、6年、5年、4年、3年、2年和1年中耗费一个工作日,其他全部90天直接用于整个过程结束之前,那么,第一个工作日要过10年然后是9年等才得到补偿。而全部10天平均要通过
10+9+8+7+6+5+4+3+2+1 55
————————————=———
100 100
|
得以补偿,即大约要半年。这就是生产周期。因此,单位生产资料在100天内用于生产周期等于半年的生产过程。这个生产周期越长,生产就越“丰富”,“资本的生产力”就越高。莱维茵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概念的十分荒谬和空洞:“庞巴维克在生产周期的计算时是如何达到那个平均数的以及他这样计算的原因,首先是不可理解的。在上一个例子中提到的那个在10年前创造出来的但对现在的消费性财货的生产仍是必要的工具,是全部地而不是部分地属于他的生产这一财货的第10部分,其余的中间产品也可作为它的一小部分处理。对于成本核算来说只考虑生产资料的相应部分,而对于生产周期的确定则必须把全部的生产资料都计算在内。”(第1册,第201页)因此,以庞的计算为基础的生产周期概念本身,丧失了一切意义。况且,庞巴维克远不总是遵循自己的这个定义。
[24] 沙波什尼科夫也对这一点给以类似的解释,第1册,第120页。在庞巴维克那里生产过程的长度与储备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很复杂的(见《原理》,第532—536页);但在此种场合这对我们没有意义。
[25] 庞巴维克:《原理》,第469页:“Der Zusammenhang ist der folgende.Die Verfugung uber eine Summe gegenwartiger Genussmittel deckt unsere Subsistenz in der laufenden Wirtschaftsperiode,macht dadurch unsere in eben dieser Periode verfugbaren Produktivmittel(Arbeit,Bodennutzungen,Kapitalguter)fur den technisch ergiebigeren Dienst der Zukunft frei”.
[26] 为简便起见,我们选取庞巴维克那里在头两个原因影响下所得到的那种减少的程度,即数列5、3.8、3.2、2.2等等。
[27] 顺便说一句,庞巴维克在自己的表格中没有注意到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造成产品价值的减少,即从边际效用理论的最重要原理中抽象出来。
[28] 见博尔特克维奇,第1卷,第957—958页:“是的,现时生产资料的技术上的考虑会间接地导致一种有利于现时消费性财货的价值取向的产生,这种价值取向主张将最后的生产资料也要用于未来的技术上巨大的贡献。这里的论证是在绕圈子,因为事实上现时生产资料相对于未来生产资料的价值盈余只有根据一种对时间上分散的消费性财货的不同的评价而存在,而且现在必须通过现时的和未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关系来解释它们的价值取向的不同”。
[29] 施托尔茨曼,第1册,第320页:“wenn alle Kapitalisten imstande sind,gleichen Vorteil aus der erhohten Produktivitat zu ziehen,so bleibt kein Mittel des Mehrgewinns,der‘Mehrwert’kann nicht mehr aus der Divergenz der Produktenmengedie ohne den kapitalistischen Umweg,und der Produktenmenge,die mit seiner Einschlagung hergestellt wird,abgeleitet werden”.还见博尔特克维奇,第1册,第943页。
[30] 《原理》,第525页:“...das Angebot an Subsistenzvorschussen in einer Volkswirtschaft mit einer geringfugigen Ausnahme representiert durch die Gesammtsumme des—abgesehen von Grund und Boden—in derselben existierenden Vermogensstockes.Die Funktion dieses Vermogenstockes besteht darin,das Volk wahrend der Zwischenzeit,die zwischen dem Einsatz seiner originaren Produktivkrafte und der Gewinnung ihrer genussreifen fruchte vergeht,also wahrend der durchschnittlichen gesellschaftlichen Produktionsperiode zu erhalten;und die gesellschafdiche Produktionsperiode kann desto langer gegriffen werden,je grosser der angesammelte Vermogensstock ist”.
[31] 同上书,第527页:“Es wird also in der Tat der ganze aufgesammelte Vermogensstock der Gesellschaft mit der hochst geringfugigen Ausnahme jener Vermogensstamme,die die Eigentumer selbst verzehren,—als Angebot von Subsistenzvorschussen auf den Markt gebracht”.
[32] 《原理》,第528页:“Der ganze Vormogensstock der Volkswirtschaft dient als Subsistenzfonds oder Vorschussfonds,aus dem die Gesellschaft ihre Subsistenz wahrend der gesellschaftlich ublichen Produktionsperiode bezieht”.
[33] 同上书,第538页。
[34] 从有关价值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出发,重要的是不仅要知道所提供的和所需要的财货量(供求“量”),而且要从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知道单位主观评价(“强度”)。只有根据这两个量的对比结果,我们才能得出一定的价格。
[35] 《原理》,第538页:“Fur die Kapitalisten der subjektive Gebrauchswert der gegenwartigen Guter nicht grosser ist,als der kunftigen Guter.Sie wurden daher aussersten Falles bereit sein,fur zehn in zwei Jahre verfugbare Gulden,oder,wardasselbe ist,fur eine Arbeitswoche,die ihnen zehn Gulden in zwei Jahren einbringt,nahezu volle Zehn gegenwartige Gulden zu geben”.因此,这里庞巴维克承认,资本家对现时财货的评价并不高于未来财货。
[36] 《原理》,第541页。
[37] “Das Angebot ist auch in der reichsten Nation begrenzt durch den augenblicklichen Stand der Volksvermogen.Die Nachfrage dagegen ist eine praktisch grenzenlose Grosse:sie geht mindestens so weit,als durch Verlangerung der Produktionsprozesses sich das Produktionsertragnis noch steigern lasst;und diese Grenze liegt auch bei den reichsten Nationen noch weit jenseits des augenblicklichen Besitzstandes”.(《原理》,第541页)因此,这里引用资本家之间由于生产信贷而进行的竞争作为利润的基本原因。
[38] 比较《原理》第540页。
[39] 《原理》,第541页。
[40]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5页。还见第410页§2:“斯密把交换价值分解为V+M”。
[41] “Darlehensmarkt u.Arbeitsmarkt sind zwei Markte,auf denen...dieselbe Ware feilgeboten und nachgefragt wird:namlich gegenwartige Guter...Lohnarbeiter und Kreditsuchende bilden so zwei Aeste derselben Nachfrage,die ihre Wirkung gegenseitig unterstutzen und gemeinsam die Preisresultante bilden helfen”.(第524页)
[42] 例如见《原理》,第541、542、543、544页。我们不分析研究寻求消费性信贷那些人的论据。庞巴维克本人认为这个论据几乎毫无意义。比较注释296。
[43] 《原理》,第575页。着重号系我们所加。“当然,对购买者不利的条件能够再一次被卖者的活跃竞赛化为乌有。如果卖者很少,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不得不销售更大量的现时财货……好在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成为规矩”。
[4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2—423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