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革命大事年表
日期 | 世界重大事件 | 德国重大事件 | 德国革命运动 的重要事件 | 国际革命运动 的重要事件 | 俄国革命运动 的重要事件 |
1914年 | |||||
八月 | 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越过边境进攻 | 社民党议会党团投票支持战争拨款 | 4日:以卢森堡为首的国际主义者举行会议 | 1日:塞尔维亚社会党人投票反对战争拨款 | 8日:布尔什维克杜马党团投票反对战争拨款 |
27日:两名社会党人参加法国内阁 |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发表反战宣言 | ||||
九月 | 马恩河战役 | 21日:李卜克内西承认自己投票支持战争拨款的行为是错误的 | 6日至7日:布尔什维克在伯尔尼开会,通过了列宁关于战争的提纲 | ||
十月 | 战争进入堑壕战阶段 | ||||
十二月 | 2日:李卜克内西独自一人在国会中投票反对战争拨款 | ||||
1915年 | |||||
一月 | 布尔什维克杜马党团全体议员被判刑 | ||||
二月 | 香槟战役、伊塞尔战役和阿尔贡战役(持续至三月) | 7日:李卜克内西被强征入伍 | 布尔什维克在伯尔尼举行会议(2月27日至3月4日),确定了失败主义路线 | ||
18日:卢森堡被捕 | |||||
三月 | 18日:李卜克内西与吕勒投票反对战争拨款 | 4日:反对派在柏林举行第一次会议 | 26日至28日: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会议在伯尔尼召开 | ||
四月 | 14日:《国际》第一期出版 | 5日至7日:国际社会主义青年会议在伯尔尼召开 | |||
五月 | 23日:意大利参战 | 27日:李卜克内西发表题为《敌人在国内》的传单 | |||
九月 | 保加利亚参战 | 5日至8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会议在齐美尔瓦尔德召开 | |||
协约国在香槟和阿尔图瓦发动攻势 | |||||
十二月 | 21日:十二名“中派”议员投票反对战争拨款 | ||||
1916年 | |||||
一月 | 1日:国际派在柏林开会,通过了卢森堡的提纲 | ||||
二月 | 凡尔登战役(二月至六月) | 《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发表 | 5日至8日:准备召开第二次齐美尔瓦尔德会议 | ||
四月 | 14日至30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会议在昆塔尔召开 | ||||
五月 | 1日:工人举行了要求和平的示威游行 | 1日:李卜克内西身着军装散发传单 | |||
六月 | 27日至30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支持李卜克内西 | 28日:李卜克内西被判刑 | |||
七月 | 协约国发动索姆河攻势(七月至十月) | ||||
九月 | 21日至23日:社民党召开全国大会 | 第一期《斯巴达克通信》发表 | |||
十月 | 军方占领了《前进报》编辑部,将其交给了社民党执委会 | ||||
十一月 | 凡尔登战役继续进行(十一月至十二月) | ||||
1917年 | |||||
一月 | 社民党反对派在柏林召开会议 | ||||
二月 | 1日:开始进行潜艇战 | 10日至12日:二月革命爆发,沙皇政权垮台 | |||
三月 | 5日:斯巴达克派宣布赞成同中派分子组成一个党,“左翼激进派”则表示反对 | ||||
四月 | 6日:美国参战 | 16日至23日:柏林与莱比锡爆发大规模罢工 | 6日至8日:哥达代表大会召开,成立独立社民党 | 16日:列宁抵达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 |
贵妇路战役 | |||||
法军发生兵变(四月至七月) | |||||
五月 | 瑞典社会党分裂,左派社会党成立 | ||||
七月 | 20日至22日:彼得格勒工人的和平游行遭到临时政府镇压 | ||||
八月 | 2日:水兵举行示威游行 | ||||
25日:水兵领袖被判刑 | |||||
九月 | 科比斯与莱希皮奇就义 | ||||
十月 | 意军在卡波莱托惨败 | ||||
十一月 | 7日:彼得格勒发生起义 | ||||
8日:列宁开始执掌政权 | |||||
十二月 | 4日至8日:德军与俄军在东线停火 | 5日至12日:斯德哥尔摩会议 | |||
22日:俄方与德方代表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和平谈判 | |||||
1918年 | |||||
一月 | 奥匈帝国发生工潮 | 28日至31日:柏林与其他工人阶级中心爆发工潮 | |||
二月 | 俄国党围绕和平问题发生争执 | ||||
三月 | 签署《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 6日至8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决定将党名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
四月 | 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三月至七月) | 28日:越飞出任苏俄驻柏林大使 | |||
五月 | 15日:内战爆发 | ||||
七月 |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 ||||
八月 | 协约国在蒙迪迪耶获胜 | ||||
九月 | 30日:保加利亚宣布停战 | ||||
十月 | 30日:维也纳爆发革命;奥匈帝国瓦解 | 1日:德国军方首脑要求和谈 | 1日:斯巴达克派与左翼激进派举行联席会议,号召举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 ||
31日:土耳其宣布停战 | 2日:马克斯·冯·巴登亲王组阁;两名社民党人参加了内阁 | 21日:李卜克内西获释 | |||
30日:海军当中开始进行鼓动;斯图加特爆发游行示威 | |||||
十一月 | 2日:奥地利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议 | 3日:基尔水兵起义 | 11日:斯巴达克同盟成立,并设立了中央局 | 3日:奥地利共产党成立 | |
11日:雷通德停战协议 | 5日至9日:革命浪潮爆发;各地纷纷成立工人士兵苏维埃 | 5日: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与匈牙利共产党成立 | |||
12日:奥地利共和国成立 | 9日:柏林爆发革命;艾伯特出任总理 | ||||
16日:匈牙利共和国成立 | 10日:艾伯特与社民党—独立社民党联合政府得到了苏维埃的授权 | ||||
16日:工会与老板达成了协议 | |||||
十二月 | 4日:自由军团开始组建 | 7日: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举行武装示威游行 | 16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成立 | 俄国共产党派拉狄克前往德国 | |
6日: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决定召集国民议会;柏林发生反革命暴乱遭到了失败 | 29日:独立社民党部长全部辞职;诺斯克出任国防部长 | ||||
10日:艾伯特检阅从前线返回的部队,称赞他们是“不败之军” | 30日:德国共产主义者、斯巴达克派与左翼激进派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德国共产党,拉狄克出席了大会 | ||||
16日至21日: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支持召集国民议会 | |||||
23日至24日:柏林的水兵与士兵发生了武装冲突 | |||||
25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前进报》编辑部被占领 | |||||
29日:独立社民党部长全部辞职;诺斯克出任国防部长 | |||||
1919年 | |||||
一月 | 18日:巴黎和会召开 | 4日:艾希霍恩被撤职 | 1日:德共(斯)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 | ||
5日:柏林爆发示威游行;多处建筑物被占领 | |||||
6日至12日:自由军团恢复了柏林的秩序 | |||||
15日: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遇害 | |||||
26日:国民议会大选举行 | |||||
二月 | 自由军团开始控制全国 | 12日:拉狄克被捕 | |||
11日:艾伯特当选总统;谢德曼的联合政府开始执政 | |||||
鲁尔发生罢工 | |||||
三月 | 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 1日:自由军团攻进哈勒 | 2日至6日:独立社民党在柏林举行非常党代会 | 2日至6日:共产国际一大召开;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紧密派)参加共产国际 | |
3日至8日:柏林爆发总罢工,遭到镇压;柏林经历了“血腥的一周” | 3日:《红旗报》被查禁 | ||||
31日:鲁尔开始总罢工 | 10日:约吉希斯被捕遇害;保尔·列维接掌德共(斯) | ||||
四月 | 法国海军黑海舰队发生起义; | 7日:巴伐利亚第一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 8日:中央局流亡至莱比锡 | 10日:荷兰共产党成立 | 高尔察克率领的白军发动进攻(四月至六月) |
28日:巴黎和会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 8日至14日: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柏林召开 | ||||
13日:由共产党领导的巴伐利亚第二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 |||||
五月 | 1日:法国爆发总罢工 | 1日:自由军团占领慕尼黑,大肆进行镇压 | 11日:中央局离开莱比锡,前往柏林 | 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改名为共产党 | |
7日:巴黎和会将凡尔赛和约条款告知德国代表团 | 11日:自由军团占领莱比锡 | ||||
28日:鲁尔总罢工结束 | |||||
六月 | 28日:签署《凡尔赛和约》 | 20日:谢德曼辞职;铁路工人开始罢工 | |||
22日:国民议会批准《凡尔赛和约》;鲍威尔的联合内阁开始执政 | |||||
30日:全德工联举行第十次代表大会 | |||||
七月 | 铁路罢工结束 | ||||
八月 | 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 | 16日至17日:德共(斯)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会议;列维开始同极左派发生冲突 | 31日: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成立 | ||
九月 | 9日至10日:独立社民党在耶拿召开代表大会 | 白军向彼得格勒进攻(九月至十月) | |||
十月 | 以迪斯曼为首的左翼反对派担任了五金工会的领导 | 20日至24日:德共(斯)在海德尔堡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维将极左派开除出党 | |||
十一月 | 独立社民党在莱比锡召开代表大会(11月30日至12月6日),左派开始得势 | 共产国际在阿姆斯特丹设立了西欧局 | |||
十二月 | 5日:拉狄克获释 | ||||
12日:《红旗报》重新出版 | |||||
1920年 | |||||
一月 | 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 国会大厦外的示威群众遭到开枪镇压,42人死亡 | 17日:拉狄克离开德国 | 由极左派控制的阿姆斯特局召开会议; | |
拉狄克担任共产国际书记 | |||||
二月 | 德共(斯)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 ||||
三月 | 13日:卡普暴动 | 13日:德共(斯)中央局拒绝保卫政府 | 共产国际撤销阿姆斯特丹局 | ||
14日:总罢工开始 | 23日:德共(斯)中央局发表“忠诚反对派”宣言 | ||||
17日:卡普出逃;列金呼吁各工人政党与工会组建政府 | |||||
22日:总罢工结束 | |||||
24日:签署比勒菲尔德协议 | |||||
26日:列金拒绝出任总理 | |||||
27日:赫尔曼·穆勒出任总理 | |||||
四月 | 俄波战争开始 | 3日:国防军进攻鲁尔 | 4日至5日:反对派在柏林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 | 15日:西班牙共产党成立 | 列宁发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
14日至15日:德共(斯)在柏林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 | |||||
五月 | 1日至29日:法国铁路工人举行罢工 |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立 | |||
六月 | 6日:举行大选;独立社民党与右翼政党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 ||||
25日:费伦巴赫(中央党)政府开始执政 | |||||
七月 | 德共(斯)代表对共工党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二大一事表示抗议 | 15日:准备举行红色工会国际成立大会(7月19日至8月7日) | |||
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二十一条” | |||||
八月 | 红军进逼华沙城下 | 1日:英国共产党成立 | 拉狄克因支持德共(斯)反对俄共(布),被免去共产国际书记的职务 | ||
九月 | 意大利北部的五金工人举行罢工,并开始占领工厂 | 10日:土耳其共产党成立 | |||
十月 | 12日:苏维埃俄国与波兰签订和约 | 12日至17日:独立社民党在哈勒举行代表大会,接受了“二十一条” | 13日:伊朗共产党成立 | ||
拉狄克秘密抵达德国 | |||||
十一月 | 1日至3日,德共(斯)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改名为德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支部) | 28日:共工党以“同情党”的资格参加共产国际 | 14日:弗兰格尔的白军被歼灭,内战就此结束 | ||
十二月 | 4日至7日:德共与独立社民党左派召开合并大会,成立德国统一共产党;列维与多伊米希共同出任主席 | 25日至30日:法国社会党在图尔召开代表大会,大多数代表同意接受“二十一条”并参加共产国际 | 开始进行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 | ||
24日:列维对允许共工党以“同情党”资格参加共产国际一事表示抗议 | |||||
1921年 | |||||
一月 | 7日:德共发表致各工人组织的《公开信》 | 15日:意大利社会党在利沃诺召开代表大会 | |||
21日:拉狄克与列维首次发生冲突 | 21日:意大利社会党分裂;意大利共产党成立 | ||||
二月 | 工会提出了十项要求 | 22日:列维与多伊米希辞去了党主席的职务;布兰德勒接任党主席 | 21日:共产国际的“小委员会”批评了《公开信》 | 拉狄克抵达俄国 | |
库恩·贝拉抵达柏林 | |||||
三月 | 20日:上西里西亚举行全民公决 | 16日至17日:赫尔辛在德国中部发动进攻 | 21日:赫尔茨发动城市游击战;德共号召举行总罢工 | ||
19日:警察进入曼斯菲尔德地区;德国中部到处都发生了战斗;其他地区也发生了战斗 | 27日:列维致信列宁 | 16日:英国与苏维埃俄国签订贸易协定 | |||
29日:许尔特遇害 | |||||
30日:三月行动结束 | |||||
四月 | 英国矿工举行罢工(四月至六月) | 8日:发表关于三月行动的提纲;进攻论开始出现 | |||
12日:列维发表《我们的道路》 | |||||
15日:列维被开除出党 | |||||
五月 | 费伦巴赫辞职;维特接任总理 | 8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成立 | 俄国党内发生冲突;列宁—托洛茨基联盟反对极左派(五月至六月) | ||
14日至16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 | |||||
六月 | 联合总工会(CGTU)成立,法国工会发生分裂 | 6日:布兰德勒被判刑 | 17日:列宁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中反对库恩 | ||
共产国际三大召开,转向“群众”(6月23日至7月12日) | |||||
七月 | 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 ||||
3日:红色工会国际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 |||||
八月 | 艾尔茨贝格尔被暗杀 | 3日至4日:德国统一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艰难地接受了莫斯科妥协 | |||
22日至26日:德国统一共产党在耶拿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麦尔和弗里斯兰德出任党的领袖 | |||||
九月 | 柏林左派不断发展;弗里斯兰德倾向列维(九月至十月) | ||||
十月 | 22日:社民党参加维特内阁 | 共产国际提出了工人政府的问题 | |||
十一月 | 25日:《前进报》开始发表一系列揭露三月行动的文章 | 16日至17日:德共中央委员会接受了“按照实际价值进行征收”的口号 | |||
20日:列维的共产主义社举行第一次会议 | |||||
十二月 | 20日:已被免去党主席的职务的弗里斯兰德向全体党员发表呼吁 | 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宣布支持工人统一战线 | |||
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支持反对共产主义社的斗争 | |||||
1922年 | |||||
一月 | 22日:弗里斯兰德被开除出党 | 拉狄克前往德国,就俄德军事合作开展秘密谈判 | |||
二月 | 6日:签订《华盛顿条约》 | 1日至7日:铁路工人举行罢工 | 22日:共产主义社加入独立社民党 | 共产国际执委会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2月24日至3月3日) | |
三月 | 22日:五金工人开始罢工 | 俄共(布)举行第十一次代表大会(3月27日至4月2日) | |||
四月 | 2日至5日: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与第三国际在柏林举行会谈 | 拉狄克以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抵达德国(四月至五月) | 3日:斯大林担任俄共(布)总书记 | ||
10日至19日:热那亚会议召开 | |||||
16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 |||||
五月 | 列宁第一次中风 | ||||
六月 | 4日:五金工人的罢工结束 | 7日至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举行第二次扩大会议 | |||
19日至24日:全德工联在莱比锡召开代表大会 | |||||
24日:拉特瑙被暗杀 | |||||
27日:各工人组织在柏林签订协议 | |||||
七月 | 18日:《保卫共和国法》颁布 | 8日:德共被赶出统一战线 | |||
八月 | 意大利的总罢工失败 | 格鲁吉亚事件(八月至九月) | |||
九月 | 社民党与独立社民党重新统一 | ||||
十月 | 墨索里尼夺取意大利政权 | ||||
十一月 | 21日:没有社民党参加的库诺政府开始执政(11月24日至12月6日) | 共产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工人政府的口号,确认了统一战线的战略(11月5日至12月5日) | |||
普法尔茨发生罢工 | |||||
十二月 | 16日:列宁第二次中风 | ||||
25日:列宁口授遗嘱 | |||||
30日:苏联宪法通过 | |||||
1923年 | |||||
一月 | 11日:法比联军占领鲁尔;开始进行消极抵抗、罢工、示威游行和破坏活动 | 德共在莱比锡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左派与新领导人,特别是布兰德勒发生激烈冲突(1月28日至2月1日) | 拉狄克秘密访问德国(1月至2月) | 列宁口授遗嘱的附录,建议免去斯大林的职务 | |
三月 | 21日:在德共的支持下,蔡格纳的社民党政府在萨克森执政 | 26日:在埃森地区党代会上发生了激烈的派别斗争 | 6日:列宁同斯大林决裂 | ||
9日:列宁第三次中风 | |||||
四月 | 在共产国际的调停下,德国党左右两派再次达成妥协 | 17日至25日:俄共(布)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斯大林遭到猛烈攻击 | |||
五月 | 8日:寇松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 | 26日:施拉格特被处决 | 拉狄克公开访问柏林 | ||
六月 | 9日:斯坦波利斯基的农民党政府被推翻,保加利亚共产党保持中立 | 12日至23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拉狄克发表了“施拉格特讲话” | |||
七月 | 12日:中央局发表告全体党员书,决定于7月29日举行反法西斯示威游行 | 26日:拉狄克建议中央局取消示威游行 | 剪刀差危机爆发;发生了多起骚乱和罢工(七月至八月) | ||
许多邦禁止举行示威游行 | |||||
八月 | 9日:开始进行反对库诺政府的总罢工 | 28日:季诺维也夫任命了军事委员会,准备举行起义 | 6日:保加利亚共产党决定准备举行起义 | 15日:季诺维也夫起草了关于德国问题的提纲 | |
11日:库诺辞职 | 23日:政治局要求共产国际执委会准备在德国发动起义 | ||||
12日:有社民党参加的施特莱斯曼政府开始执政 | |||||
九月 | 19日至28日:保加利亚起义失败 | 26日:实行戒严;巴伐利亚宣布脱离德国 | 21日:德国起义的筹备会议开始举行 | ||
26日:鲁尔的消极抵抗停止了 | 27日:穆勒将军向萨克森政府发出威胁 | ||||
十月 | 1日:黑色国防军的暴动失败 | 8日:布兰德勒返回德国 | 1日:季诺维也夫发来电报,主张让共产党人参加蔡格纳政府 | 8日:托洛茨基发表论党内民主的信 | |
1日至6日:施特莱斯曼改组内阁,成立了更右倾的内阁 | 20日:革命委员会进行了起义的最后准备 | 4日:筹备会议结束 | 15日:《四十六人声明》发表 | ||
10日:布兰德勒、波特赫尔与赫克特参加蔡格纳政府 | 21日:中央局决定撤销起义 | 10日至16日:召开红色农民国际成立大会 | |||
13日:施特莱斯曼被授予全权;图林根成立工人政府;无产阶级百人团在萨克森举行代表大会 | 22日:拉狄克秘密抵达德国 | ||||
16日:波特赫尔号召武装无产阶级 | 22日:拉狄克与皮亚塔科夫批准了撤退的决定 | ||||
17日:穆勒将军发出最后通牒 | |||||
19日:中央政府决定对萨克森采取行动 | |||||
21日:开姆尼茨会议;社民党左派拒绝号召举行总罢工 | |||||
23日至24日:汉堡起义 | |||||
29日:蔡格纳辞职;国防军强行驱赶萨克森政府的部长 | |||||
十一月 | 8日至9日:慕尼黑暴动失败 | 3日至4日:德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布兰德勒的提纲 | 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致信德共中央局 | 7日:党内开始公开辩论 | |
30日:没有社民党参加的马克思政府开始执政 | |||||
十二月 | 8日:托洛茨基发表《新方针》 | ||||
1924年 | |||||
一月 | “中派”成立,布兰德勒被孤立 | 11日:共产国际主席团就德国问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 16日至18日:俄共(布)召开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批判了反对派,加强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的三驾马车的权威 | ||
19日至21日:共产国际主席团就德国问题作出决议,批评了拉狄克与布兰德勒的错误 | 21日:列宁逝世 | ||||
二月 | 布兰德勒被免去党主席的职务,由雷梅勒接替 | 大规模地发展党员,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人被吸收入党,美其名曰“列宁的召唤” | |||
四月 | 16日:德国政府接受道威斯计划 | 7日至10日:德共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左派掌握了领导权 | |||
五月 | 23日至31日: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认了三驾马车的权威 | ||||
六月 | 共产国际五大召开,确立了开展反“右”斗争和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6月17日至7月18日) | ||||
七月 | 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重新讨论了1923年的德国失败的问题 | ||||
十月 | 反托洛茨基运动开始 | ||||
十二月 | 斯大林提出“一国社会主义”的思想 |